真武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真武湯

處方

白芍(三錢半.下利者去之.加乾薑二錢半) 茯苓(去皮.二錢半.小便利者去之) 附子(炮.一個切四分只用一分.嘔者去之.加生薑二錢半) 生薑(三錢半) 白朮(二錢半)

功能主治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並皆治之。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咳者加五味子三錢半、細辛乾薑各一錢二分半。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胎產祕書》卷下

方名

真武湯

組成

熟附子3錢,姜1錢,焦術2錢,茯苓2錢,歸身2錢,肉桂1錢,炙甘草8分,白芍(炒)1錢5分,淨棗仁(炒)2錢。

主治

產後類中風痙症。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傷寒廣要》卷十一引《葉氏錄驗方》

方名

真武湯

組成

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幹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

主治

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每日3-5次,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傷寒論》

方名

真武湯

別名

玄武湯、固陽湯

組成

茯苓3兩,芍藥3兩,生薑3兩(切),白朮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功效

益陽氣,散寒溼。散寒利水,濟火而利水。

主治

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太陽病誤汗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少陰病腹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者。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治少陰腎證,水飲與裏寒合而作嗽。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每日3次。

加減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細辛1兩,乾薑1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2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爲半斤。

用藥禁忌

忌酢、豬肉、桃、李、雀肉;暴病之嘔即用真武尚不相當。

臨牀應用

①水腫《中醫雜誌》(1965;7:39):魏某某,男,59歲。於1963年7月診治。患者初病時,因頭面及下肢午後浮腫,曾服中西藥兩月餘仍未見效,病日增重,而來就診。現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腫之外,均浮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飲食不進,口雖渴,但不飲,神倦體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無華,舌苔黑而滑潤,舌質紅色嬌豔,脈浮大無根,此乃真陽衰極,土不制水所致。擬方:炮附子60g,白朮24g,白芍24g,茯苓24g,潞黨蔘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薑30g,水煎3次,頭煎1次頓服,2-3煎不論次數,頻頻飲服,1日盡1劑。上藥連進3劑,浮腫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脈不浮而反沉,此乃虛焰漸衰,正氣漸復之佳象,上方附片,黨蔘、玉桂、生薑量減半,續服4劑而愈。②喘證《哈爾濱中醫》(1965;2:53):王某某,女,61歲,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時值秋末冬初,其病發作,喘息抬肩,動則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憊,時而汗出。現其面有微繹,舌苔薄白,脈沉弱無力,投二陳、青龍皆不收效,後服白果定喘湯,但只能緩解,不能根除,停藥病仍發,百醫不效。餘診之曰:此仍腎中真陽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於飲,治痰必驅其飲。處方:真武湯重用茯苓60g,加乾薑6g,細辛24g,服1劑知,2劑病大減。複診: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納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朮9g,3劑而痊癒。③大汗亡陽《新醫藥雜誌》(1979;12:17):張某某,男,34歲。1963年8月17日就診。素體虛弱,外感風寒,服解表藥後高熱退,但午後潮熱不退,繼服辛涼解表之劑,則發熱漸高,持續不退,又投涼藥瀉下,則大汗不止,諸法救之無效,抬來我院診治。症見形體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擔架衣被浸溼,低熱仍不退,筋脈拘急,眩暈不能站立,二便均無,四肢厥冷,脈沉細。此表陽不固,虛陽外越,治宜溫陽固表。處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朮、茯苓、生薑各30g,大劑頻頻飲之,汗出稍止而神氣復,繼服上方7劑,發熱亦隨之而愈。④痙病《傷寒解惑論》:張某某,女,47歲,1976年4月28日初診。患者於產後40天,始覺兩臂振顫,以後逐漸加重,發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顫,已兩個半月,陣發性加劇,影響睡眠及進食,病人就診時亦不能穩坐片刻,並伴有舌顫,言語不利,憋氣,以長息爲快,食慾差,舌質尖部略紅,左側有瘀斑,舌苔白,兩手脈俱沉滑弱。治宜溫陽鎮水,真武湯加味:茯苓30g,白朮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薑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龍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劑。4月30日複診:患者自述,29日晨8時服第1劑藥,至當日下午6時許,顫動基本停止,腹內鳴響,當晚又進第2劑,顫動停止,晚上睡眠明顯好轉,僅有時自覺頭有陣陣轟鳴,上方白芍藥改用30g,加鉤藤12g,磁石30g,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

各家論述

①《註解傷寒論》:脾惡溼,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溼淫所勝,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溼。②《金鑑》: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虛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爲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爲之主?放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酸斂,加於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於陰,更無飛越之虞。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佐生薑者,功能止嘔也。③《內臺方議》:用茯苓爲君,白朮爲臣,二者入脾走腎,逐水祛溼;以芍藥爲佐,而益脾氣;以附子、生薑之辛爲使,溫經散寒也。④《寒溫條辨》:白朮,茯苓補上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附子、生薑回陽益衛之物也,可以壯火而制虛邪;白芍酸以收陰,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矣,若不用白芍,以固護其陰,豈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附註

玄武湯(《千金》卷九)、固陽湯(《易簡方》)。本方改爲丸劑,名“真武丸”(見中國醫學大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