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維穴 2015年06月05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陰維穴:1.經穴別名;2.陰維脈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經穴別名·陰維穴

陰維穴爲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內關·陰維穴

陰維穴即內關。《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內關,在手掌後橫紋二寸兩筋間,直刺,透外關,先補後瀉,名陰維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內關爲經穴名(Nèiguān PC6)。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一通陰維脈。內:內側,與外相對;關:關隘。穴在前臂內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作用。主要用於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統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風溼性心臟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神昏、產後血暈、癲癇、狂妄、失眠、健忘、胸脅支滿、肋間神經痛、胃痛、胃腸炎、胃潰瘍、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妊娠惡阻及肘臂攣痛、甲亢等。本穴配間使、足三裏治心絞痛;配湧泉、足三裏治中毒性休克;配公孫治胃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現代研究:①針刺內關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已用於甲狀腺切除術、扁桃體摘除術、乳癌根治術、胃大部切除術、闌尾切除術、巨脾切除術的針麻。對牽拉反應也有抑制作用。②針刺內關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對血壓有雙向調整作用;對心率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使冠心病、風溼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顯改善。③針刺內關和足三裏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④針刺急性胰腺炎患者內關,可使血清澱粉酶迅速下降。⑤針刺便祕患者內關,可使直腸蠕動增強。⑥內關配足三裏、中脘,可排除食道、賁門痙攣,以利於鋇劑通過,提高X線診斷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7.

內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7.

大赫·陰維穴

陰維穴即大赫。出《鍼灸甲乙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大赫爲經穴名(Dàhè KI12)。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爲衝脈、足少陰腎經的會穴。大:小之對;赫:顯赫。穴之所在相當於下焦元氣顯赫盛大之處,故名。位於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錐狀肌上外側緣→腹直肌。有益腎填精的作用。主治肝腎、前陰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女子赤白帶下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經痛、性機能障礙、慢性陰道炎、膀胱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

陰維脈交會穴·陰維穴

陰維穴指陰維脈交會穴。據《鍼灸甲乙經》等書載,有築賓、衝門、府舍、大橫、腹衰、期門、天突、廉泉等8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下肢部交會足少陰經的築賓(郄);腹部交會足太陰經的衝門、府舍、大橫、腹哀及足厥陰經的期門;頸部交會任脈的天突、廉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