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噎膈   病名。亦作嗝噎。《濟生方》卷二:“陰陽平均,氣順痰下,嗝噎之疾,無由作矣。”《內經》中有多種說法。如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備急千金要方》稱作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氣。   ①指進食受阻,飲食未曾入胃即吐出者。《醫貫》卷五:“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   ②指飲食隔阻不得下,大便閉結不得出者。《醫學入門》卷五:“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③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本病多由憂思鬱怒或酒食所傷而致,亦有虛實之分。《金匱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虛有實。實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與氣相搏,翳膜外裹,或復吐出,膈氣暫寬,旋復如初。虛者津枯不澤,氣少不充,胃脘乾癟,食澀不下,虛則潤養,實則疏瀹,不可不辨也。”因憂思氣結,痰氣交阻者,治宜解鬱化痰,方用啓膈散。津虧熱結,失於濡養,治宜滋養津液,方用五汁安中飲加味。酒色過度,腎陰虧損者,治宜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陰虛火旺,瘀血內結者,治宜滋陰養血,破結行瘀,方用通幽湯。病程日久,脾虛陽微者,治宜益氣健脾,方用補氣運脾湯。噎膈一證,古人發爲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內傷噎膈。根據證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氣、梅核膈等。詳見有關各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