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心瘥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心瘥

心瘥爲古病名。指食入易消的疾患。又稱飲瘥、食瘥、肚瘥。《證治準繩·雜病》:“心瘥,亦痰飲所致,俗名飲瘥。有胃口熱,食易消,故瘥。《黃帝內經素問》謂之食瘥,亦類消中之狀,俗名肚瘥。痰氣,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胃中熱,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去桂加辰砂。亦有病瘥呷薑湯數口,或進乾薑劑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飲,見辛熱則消。”參見消中、中消:消中爲病證名。出《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即中消。見《雜病源流犀燭·三消源流》。其症多食善飢,口乾飲水,大便硬,小便如泔。中消爲病名。又稱消中、痟中、消脾。《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中消者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黃。”本病以善飢多食,形體消瘦爲主要症狀,或見小便甜,或因脾胃燥熱所致。治宜清胃瀉火,滋陰潤燥。用白虎湯、抽薪飲、黃連豬肚丸、生地八物湯、調胃承氣湯等方。或因命門火衰,火不歸元,遊於胃而成中消者,宜八味丸。可見於甲亢、糖尿病等。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