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胃下垂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胃下垂

胃下垂爲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屬祖國醫學“胃脘痛”“噯氣”“嗜雜”等範疇。多由胃膈韌帶、肝胃韌帶及腹肌鬆弛無力,不能使胃固託於原來的位置上所致。胃下垂屬胃無力症,多見於消耗性疾病患者及無力型體質者,直接影響消化功能。臨牀表現爲上腹脹滿、食慾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噯氣、噁心、嘔吐、腸鳴、胃下墜感,或伴有便祕、腹瀉、氣短、眩暈、,心悸、失眠、多夢等。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爲主要體徵的一種病症。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本病症確切病因不明,可能與體型、飲食等因素有關。現代西醫學除對症治療外,尚無特效療法。胃下垂相當於中醫學的“胃緩”,這一名稱,首見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雲:“脾應肉,……肉胴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胭不堅者,胃緩。”明確指出肌肉瘦弱與身形不相稱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夠堅實的則胃緩。《金匱要略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