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2016年09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吐血(hematemes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血證之一。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

血由胃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稱爲吐血,亦稱爲嘔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如《丹溪心法·吐血》說:“嘔吐血出於胃也”。《醫碥·吐血》說:“吐血即嘔血。舊分無聲曰吐,有聲曰嘔,不必。”

常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肝硬化併發症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5.

本證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之嘔血及呼吸系統出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吐血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吐血是指以血隨嘔吐而出,嘔吐純血爲主要表現的血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吐血是指以血隨嘔吐而出,嘔吐純血或夾有食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吐血的症狀

血從口吐出,無明顯嘔惡及咳嗽[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亦有泛指血從口吐出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甚者可傾盆盈碗[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吐血的病因

多因酒熱辛肥,鬱怒憂思,勞欲體虛等導致胃熱壅盛,肝鬱化火,或心脾氣虛,血失統御而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亦有因外感引動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類證鑑別

因吐血與咳血二者均經口而出,應注意鑑別。《症因脈治·吐血咳血總論》說得好:“胃中嘔出名吐血,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陽明胃家症,咳血太陰肺家症……咽中胃管嘔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則經絡分明,治法不混。”一般來說,咳血之血色鮮紅、常混有泡沫痰涎。咳血之前多有咳嗽、喉癢、胸悶等症狀。較大量的咳血之後,可見痰中帶血數天。而吐血之血色則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噁心等症狀。吐血之後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吐血的分類

吐血有外感吐血、內傷吐血、陰虛吐血、勞心吐血、勞傷吐血、氣鬱吐血、蓄熱吐血、傷胃吐血、傷酒吐血等命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吐血的辨證治療

胃熱壅盛/胃火熾盛

吐血·胃火熾盛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胃熱熾盛,迫血妄行,以吐血量多,色紅或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脘腹脹悶甚則疼痛,口臭便祕,或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吐血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祕或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證候分析

胃中積熱,胃失和降,氣血不和,故脘腹脹悶,甚則作痛。熱傷胃絡,故吐血色紅或紫黯。胃爲水穀之海,胃主納谷,其性主降,胃氣上逆,故嘔血夾食。胃熱耗津,故大便祕結。血隨糟粕而下,則使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爲內有積熱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治法

清胃瀉火,化瘀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方藥

瀉心湯[備註]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黃芩、黃連合十灰散[備註]十灰散(《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柏葉、荷葉、茜草根、山梔、茅根、大黃、丹皮、棕櫚皮加減。瀉心湯由黃芩、黃連、大黃組成,具有苦寒瀉火的作用。《血證論·吐血》說:“方名瀉心,實則瀉胃”。十灰散涼血止血,兼能化瘀,止血而無凝滯留瘀之弊。胃氣上逆而致噁心嘔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復花和胃降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肝火犯胃

吐血·肝火犯胃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liver fire invading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紅或紫暗,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紅絳,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吐血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質紅絳,脈弦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證候分析

肝火橫逆犯胃,胃絡損傷則吐血。肝火上炎,則口苦、脅痛、易怒。熱擾心神,故心煩、寐少夢多。舌紅絳,脈弦數,爲肝火亢盛,耗傷胃陰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治法

瀉肝清胃,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方藥

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可加白茅根、藕節、旱蓮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備註]十灰散(《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柏葉、荷葉、茜草根、山梔、茅根、大黃、丹皮、棕櫚皮涼血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暴食傷胃

吐血·暴食傷胃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crapulence injuring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暴飲暴食,損傷胃絡,以吐血,色鮮紅,心煩,胃脘脹痛,苔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血證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氣虛血溢

症狀

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證候分析

脾氣虧虛,統攝無能,血液外溢,故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脾氣本已虛衰,加之反覆出血,氣隨血去,氣血虧虛,心失所養則心悸氣短。血虛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爲氣血虧虛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治法

健脾益氣,攝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方藥

歸脾湯[備註]歸脾湯(《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加減。可酌加仙鶴草、白芨、烏賊骨、炮姜炭等溫經固澀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若氣損及陽,脾胃虛寒,症見肢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葉湯[備註]柏葉湯(《金匱要略》):側柏葉、乾薑、艾葉、馬通汁,合理中丸[備註]理中丸(《傷寒論》):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方中以側柏葉涼血止血;艾葉、炮姜炭溫經止血;童便化瘀止血,理中湯溫補脾氣以攝血,共奏溫經止血之效。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症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者,應急服獨蔘湯[備註]獨蔘湯(《景嶽全書》):人蔘益氣固脫,並積極搶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7-98.

瘀阻胃絡

吐血·瘀阻胃絡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stomach collatera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瘀血阻滯胃絡,血行脈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針刺或刀割,或胃脘觸及包塊,或嘔血色暗成塊,口乾不欲飲,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脈澀等爲常見症的吐血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脾不統血

吐血·脾不統血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spleen to control blood[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氣不足,氣不統血,以吐血反覆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胃脘隱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氣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弱等爲常見症的吐血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肝胃陰虛

吐血·肝胃陰虛證(hemateme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肝胃陰虛,虛火亢旺,以吐血量多色紅,脘脅隱痛,嘈雜吐酸,煩熱顴紅,盜汗,咽乾口燥,舌紅,無苔,脈細弦數等爲常見症的吐血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吐血的鍼灸治療

酌選上脘、大陵、郄門、神門、魚際等穴,並用梅花針叩刺人迎及其上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5.。胃中積熱加內庭;肝火犯胃加太沖;脾胃虛弱加隱白、足三裏[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5.

日常保健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應特別注意飲食適宜,嚴防暴飲暴食,忌食菸酒及辛辣動火之品,並要注意精神及生活起居的調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