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衛生家寶方》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麩炒,去皮尖雙仁)1兩,石菖蒲(去石)1兩,茴香(炒)1兩,蒼朮(米泔浸1宿,去皮)1兩,胡蘆巴(炒)1兩,陳皮(去白)1兩。

主治

心腎脾俱虛,水火不相濟,少飲多驚,遺溺失精,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惠》卷七十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麝香半兩(細研),硃砂1分(細研),水銀1分(用棗肉研令星盡),檳榔3分,阿魏半兩,沉香半兩,當歸3分。

主治

婦人與鬼氣交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桃仁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附註

①方中檳榔、阿魏、沉香、當歸用量原缺,據《醫方類聚》補。②《女科指掌》無水銀。

《聖惠》卷七十一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虻蟲40枚(炒微黃,去翅足),水蛭40枚(炒微黃),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

主治

婦人腹內有瘀血,月水不利,或斷或來,心腹滿急。傷寒8-9日至12日,病不解,發熱如狂,少腹滿悶,其脈沉結,內有瘀血。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以熱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宣明論》卷三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草烏頭(生用)、五靈脂3兩,桃仁(取霜)1兩。

主治

一切風毒,遍身疼痛,四肢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嚼胡桃仁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以青黛爲衣。

附註

方中草烏頭用量原缺。

《聖惠》卷八十三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49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琥珀末1分,甜葶藶2分(隔紙炒令紫色)。

主治

小兒多咳嗽,咽中如呀呷聲。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煎桑根白皮湯化破服,日3次。

製備方法

上先搗葶藶、桃仁如泥,次下琥珀末,更搗令勻,同爲丸,如綠豆大。

《聖惠》卷九十二

方名

桃仁丸

別名

桃仁丹、牡丹丸

組成

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牡丹半兩,黃柏1分(微炙,銼),白蒺藜3分(去刺),桂心半兩,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

小兒小腸虛冷,因多啼下,致令陰腫。

用法用量

3歲兒每服7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綠豆大。

附註

桃仁丹(《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張渙方)、牡丹丸(《普濟方》卷三九九)。

《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1兩,杏仁(各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1兩,款冬花1兩,貝母1兩(搗細末,與前藥和勻)。

主治

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含化咽津。

製備方法

上先以沙糖1兩,人銚子內銷溶後入藥同熬黃熟,入臼搗丸,如彈子大。

《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以酒2升煎成膏)2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乾薑(炮)1分,檳榔(銼)3分。

主治

腎虛積氣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空心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入桃仁煎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令香)1分(別研入),安息香半兩(別研入),木香半兩,訶黎勒(炮,去核)1兩。

主治

氣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用暖漿水送下,日晚再服。

製備方法

上藥將木香、訶黎勒爲末,與2味研了藥相和,重細研,米飲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惠》卷四十九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3合(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豉3合(炒幹),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乾薑1兩(炮裂,銼)。

主治

久痃癖氣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方名

桃仁丸

組成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1兩,澤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芍藥1兩,瞿麥(用穗)1兩,乾薑(炮裂)1兩,生乾地黃(焙)1兩,甜葶藶(紙上炒)1兩,當歸(切,焙)1兩,甘草(炙)1兩,芎藭1兩,大黃(銼,炒)1兩半。

主治

婦人因月水不利,血結成積,氣攻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米飲亦得。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