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飧泄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飧泄

飧泄(飧音sūn孫)爲病證名。又名飧瀉、水谷痢。以瀉下完谷不化爲特徵。《聖濟總錄》卷七十四:“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於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則謂之飧泄。此俗所謂水谷痢也。”脾胃氣虛陽弱,或內傷七情,或風、溼、寒、熱諸邪客犯腸胃皆可導致飧泄。泄瀉(diarrhea)爲病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唐時期)。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鍼灸對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詳見泄瀉條。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