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溫 2016年07月05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暑溫(warm disease in summe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summerheat warmt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是指感受暑熱病邪引起的發病急驟的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可見於乙型腦炎等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暑多夾溼,暑溫則指暑熱偏盛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溫病條辨·上焦篇》:“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醫方經驗彙編》餘奉仙謂:“暑溫者,即夏時之熱病也。暑字之義,乃日者兩字相合而成。日者,陽之精;暑者,熱之極。”

暑溫的症狀

主要症狀有壯熱口渴,心煩而赤,汗多少氣,脈象洪大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病程中極易因邪陷心營而致引動肝風,出現神昏、嗜睡、癍疹、抽痙及角弓反張等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

暑溫的治療

初起宜用白虎湯,直清氣分邪熱以保津液;如見神情躁煩,意識不清或神昏譫語,舌苔黃,質紅或紅絳無苔,甚至抽搐等症者,宜用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散、紫雪丹、至寶丹等方;若元氣津液耗傷,則用人蔘白虎湯、王氏清暑益氣湯等以益氣生津;如身熱已退,汗出不止,氣喘脈散者,用生脈散以補斂津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暑溫每多夾溼,如伴有胸悶噁心、小便短赤、大便溏泄等症時,宜兼用芳香化濁利溼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若見高熱、頭痛、嘔吐、嗜睡、昏迷、抽搐等症者亦稱暑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

關於中暑、暑癇

暑癇常見於重症中暑[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指感受暑邪,熱極神昏,卒然痙厥的病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7.。《溫病條辨·上焦篇》:“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亦可稍與紫雪丹。”“大人暑癇,亦同上法。熱初入營,肝風內亂,手足瘛瘲,可於清營湯中,加鉤藤、丹皮、羚羊角。”

中暑爲指感受暑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病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症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闢瘟丹、消暑丸灌服,後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爲主,少佐解暑[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一名中暍、中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