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撲粉法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撲粉法

撲粉法,亦稱撒撲法,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撒撲於患處,以冶療疾病的方法。本法應用很早,魏晉時期,陶宏景就已記載麻黃根“止汗,夏日雜粉用之”。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也載有牡蠣“搗爲粉、粉身,主大人小兒盜汗;和麻黃根、蛇牀子、乾薑爲粉,去陰汗”。以後,此法歷代相傳,所用藥物不斷增多,使用範圍也逐漸擴大。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陳實功《外科正宗》載石珍散(煅石膏、輕粉、青黛、黃柏末)治療皰疹;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中載玉紅散(硃砂、寒水石、麝香)撲患處治肌衄;現代則有用綠豆、氧化鋅、樟腦、滑石粉研細組成止癢撲粉,治療夏季皮炎、痱子等病。操作方法1.將所選藥物經研或碾、煉、煅、燒等方法,製成極細的粉末狀物備用。2.將患處洗淨,用新“粉撲”蘸藥粉撲勻患處皮膚,亦可直接將藥粉幹撒於患處,每日撒撲3~5次。主治病症外傷出血活血止血散(《常見病中草藥外治療法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