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清心丸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牛黃清心丸

處方

羚羊角(鎊.另研.一兩) 麝香(另研.一兩) 龍腦(另研.一兩) 人蔘(去蘆.二兩半) 蒲黃(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二錢半) 芎藭(一兩六錢半) 柴胡(一兩六錢半) 杏仁(另研.一兩六錢半) 桔梗(一兩六錢半) 防風(去蘆.一兩半) 白朮(一兩半) 白芍藥(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神曲(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阿膠(炒.一兩七錢半) 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 肉桂(一兩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牛黃(另研.一兩二錢) 犀角(另研.二兩) 雄黃(另研 八錢) 金箔(一千二百箔) 甘草(五錢) 乾山藥(十兩) 白蘞(七錢半) 大棗(另研.一百個)

炮製

上除大棗、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龍腦、雄黃另研,餘藥別研爲細末,入羚羊角等七味。入內再研和勻。將大棗煮熟去皮核,搗爛如泥。同煉蜜爲丸,每一兩作十丸,金箔爲衣。

功能主治

治諸風緩縱不隨,言語蹇澀,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發癲狂,並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後溫水下。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牛黃清心丸

別名

萬氏牛黃清心丸(《景嶽全書》卷六十二)。

處方

黃連(生)15克 黃芩 山梔仁各9克 鬱金6克 辰砂4.5克 牛黃0.75克

製法

共研細末,臘雪調麪糊丸,如黍米大。

藥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降溫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6(11):29~31,實驗表明,本方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腦幹及大腦。能降低大鼠正常體溫及酵母菌致熱大鼠的體溫,作用較強且持久,還能提高小鼠耐高溫的能力,顯着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其藥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顯着鎮靜、鎮驚、解熱作用,又能提高小鼠耐高溫、耐缺氧能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開竅安神。治溫邪內陷,熱入心包,身熱煩躁,神昏詁語;中風痰熱內閉,神昏語謇,及小兒驚風,發熱抽搐。

用法用量

每服7~8丸,燈心湯下。

備註

方用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爲君;黃連,黃芩、山梔清熱瀉火爲臣;鬱金芳香開閉,硃砂寒涼重鎮,用以開竅安神,共爲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開竅安神之功。

摘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

牛膽南星1兩,麝香5分,珍珠5分,冰片5分,黃連末2錢,防風末1錢,荊芥末1錢,五倍末1錢,桔梗末1錢,玄蔘1錢,茯神1錢,當歸1錢,雄黃2錢,輕粉3分,天竺黃1錢,犀角末1錢。

功效

開關解熱。

主治

弄舌喉風,鎖喉毒。初生於耳前聽會穴,形如瘰癧,漸攻咽喉,腫塞疼痛,妨礙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薄荷湯磨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和勻,甘草膏爲丸,如龍眼大,辰砂爲衣,日中曬乾。入瓷瓶中塞緊,瓶口勿令出氣。

《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

真牛黃、犀角、羚羊角、辰砂、陳膽星、天竺黃、麝香、薄荷、雄黃、防風、冰片。

主治

痰迷心竅。

《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

牛黃3錢,羚羊角(勿經火,鎊爲末)3錢,茯苓3錢,白朮(生用)3錢,桂心3錢,當歸3錢,甘草3錢,麝香2錢,雄黃(煉,水飛淨)2錢,龍膽錢半,人蔘5錢,犀角5錢。

主治

初中風,痰涎壅盛,昏憒不省,語言蹇澀,瘈瘲不遂,一切痰氣閉塞證。

用法用量

臨用開化,沸湯、薑湯任下。

製備方法

上藥各取淨末配勻,蜜和成劑,分作50丸,金箔爲衣,待幹蠟護。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氣虛痰熱,熱盛生風,故關竅閉塞,神昏不語焉。牛黃涼心豁痰,茯神安神滲溼,雄黃墜痰燥溼,白朮健中燥溼,犀角、羚羊角清逆上之痰火,人蔘、當歸益既傷之氣血,麝香開竅,龍腦通關,甘草緩中瀉火,少佐桂心,爲寒因熱用之嚮導,蜜丸甘潤,金衣墜熱,蠟護以完其氣味也,沸湯化之以補中,薑湯下之以豁痰,務使氣血調而脈自斂、痰火降而風自熄,神自清矣。原方品味冗雜故節之。

附註

本方即《局方》“牛黃清心丸”裁定。原方尚有防風、黃芩、麥門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藭、阿膠、大豆黃卷、蒲黃、神曲、乾薑、薯芋、大棗一十六味,因太冗雜,故去之。

《活人方》卷一

組成

西牛黃3錢,犀角尖(銼末)5錢,羚羊角(銼末)2錢5分,茯神3錢5分,當歸身(酒洗,焙乾)3錢7分5釐,川芎3錢5分,白芍(酒潤,炒黃)3錢7分5釐,阿膠(蛤粉炒珠)4錢3分7釐,真神曲(炒)2錢5分,甘草(生用)1兩2錢7分,柴胡3錢2分,防風3錢7分5釐,桔梗3錢2分,杏仁(去皮尖)3錢2分,黃芩3錢7分5釐,黃連4錢3分7釐,蒲黃3錢1分5釐,白蘞1錢9分,乾薑1錢9分,肉桂4錢3分8釐,冰片2錢5分,麝香2錢5分,雄黃2錢,黑棗25枚(去皮核)。

主治

中風後氣虛,事冗心勞,諸火內亢,風痰壅塞,神昏氣亂,眩暈肢麻。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臨睡燈心湯化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1錢重,金箔爲衣,臘丸封固。

《局方》卷一

別名

大牛黃清心丸、牛黃丸

組成

白芍藥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黃芩1兩半,當歸(去苗)1兩半,防風(去苗)1兩半,白朮1兩半,柴胡1兩2錢半,桔梗1兩2錢半,芎藭1兩2錢半,白茯苓(去皮)1兩2錢半,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1兩2錢半,神曲(研)2兩半,蒲黃(炒)2兩半,人蔘(去蘆)2兩半,羚羊角(末)1兩,麝香(研)1兩,龍腦(研)1兩,肉桂(去粗皮)1兩7錢半,大豆黃卷(碎,炒)1兩7錢半,阿膠(碎,炒)1兩7錢半,白蘞7錢半,乾薑(炮)7錢半,牛黃(研)1兩2錢,犀角(末)2兩,雄黃(研,飛)8錢,幹山藥7兩,甘草(銼,炒)5兩,金箔1200箔(400箔爲衣),大棗100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主治

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鬱,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小兒五癇天吊,急慢驚風,潮熱發搐,頭目仰視,或發痘疹,鬱結不出,驚過昏迷,一切怪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溫水化下,食後服;小兒驚癇,酌量多少,竹葉湯溫溫化下。

製備方法

上除棗、杏仁、金箔、2角末及牛黃、雄黃、龍腦、麝香4味外,共爲細末,入餘藥和勻,用煉蜜與棗膏爲丸,每兩作10丸,金箔爲衣。

附註

大牛黃清心丸(《醫統》卷八十八)。牛黃丸(《醫便》卷五)。《續醫說》:《和劑局方》皆名醫所集,可謂精矣,其間差舛者亦有之,且如牛黃清心丸一方,用藥29味,藥性寒熱交錯,殊不可曉。昔見老醫雲,此方止是黃芩、麝香、龍腦、羚羊角、牛黃、犀角、雄黃、蒲黃、金箔9味而已,自千山藥以後21味乃《局方》補虛門中山芋丸,當時不知何故,誤作一方。以上載周密《癸辛雜誌》,餘始得此說,甚未以爲然,及考諸方書,果信二方之合而爲一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