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 2018年09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淋證(stranguri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4.。又稱淋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是指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淋證的病因以膀胱溼熱爲主,病位在腎與膀胱,初起多邪實之證,久病則由實轉虛,亦可呈現虛實夾雜的證候,其臨牀症狀有二類,一類是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證候;一類是各種淋證的特殊症狀,前者是診斷淋證的依據,後者是區別不同淋證的特徵。應與淋證進行鑑別的病證有癃閉、尿血、尿濁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根據病因病機和症狀不同,淋證分爲熱淋、石淋、氣淋、血淋、膏淋與勞淋六種類型,在辨證時,除要辨明不同淋證的特徵外,還要審察證候的虛實。初起溼熱蘊結,以致膀胱氣化失司者屬實,治宜清熱利溼通淋,佐以行氣。病久脾腎兩虧,膀胱氣化無權者屬虛,治宜培補脾腎。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治。並根據各個淋證的特徵,或參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濁等。鍼灸治療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緩解疼痛。對尿路中、下段結石,針刺後排石效果較好,而尿路上段和腎盂、腎盞部位的結石則應採取綜合療法。若淋證併發嚴重感染,腎功能受損,或查知結石體積較大,鍼灸難以奏效,則採用其他療法。患膏淋、勞淋而氣血虛衰者,應適當配合中藥以補氣養血。[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各種淋證之間,彼此又有一定的關係,表現在轉歸上,一是虛實的相互轉化,在不同淋證之間和同一淋證的本身都存在這種情況。二是各種淋證之間的相互轉化。也可二種淋證或虛實同時並見。認識這種轉化,對臨牀有實際指導意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現代醫學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結石、結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類似六淋證候者,可參考淋證施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古人論述

淋之名稱,始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淋閟”,即《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的“淋祕”。《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對本病的症狀作了描述:“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說明淋病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爲主證。

淋證的症狀

以小便頻急短澀、淋瀝痛澀,甚或小腹脹滿爲主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淋證的病因

淋證多因膀胱溼熱或腎虛,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淋證的病因,《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認爲是“熱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亦認爲“淋有五,皆屬乎熱。”《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進一步提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後世醫家認爲本病多由於熱積膀胱,但亦有由於氣鬱及腎虛而發。《景嶽全書·淋濁》篇說:“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證治要訣·淋閉》篇說:“氣淋,氣鬱所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病在膀胱和腎,且與肝脾有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主要因溼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也有因年老體弱,腎虛不固,或虛火灼絡所致者[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膀胱溼熱

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太過,釀成溼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穢濁之邪侵入膀胱,釀成溼熱,發而爲淋。若小便灼熱刺痛者爲熱淋。若溼熱蘊積,尿液受其煎熬,日積月累,尿中雜質結爲砂石,則爲石淋。若溼熱蘊結於下,以致氣化不利,無以分清泌濁,脂液隨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則爲膏淋。若熱盛傷絡,迫血妄行,小便澀痛有血,則爲血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脾腎虧虛

久淋不愈,溼熱耗傷正氣,或年老,久病體弱,以及勞累過度,房室不節,均可導致脾腎虧虛。脾虛則中氣下陷,腎虛則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瀝不已。如遇勞即發者,則爲勞淋;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者,則爲氣淋;腎氣虧虛,下元不固,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渾濁,則爲膏淋;腎陰虧虛,虛火灼絡,尿中夾血,則爲血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肝鬱氣滯

惱怒傷肝,氣滯不宣,氣鬱化火,或氣火鬱於下焦,影響膀胱的氣化,財少腹作脹,小便艱澀而痛,餘瀝不盡,而發爲氣淋。此屬氣淋的實證,中氣下陷所致氣淋,是爲氣淋的虛證。所以《醫宗必讀·淋證》篇指出:“氣淋有虛實之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的病機

淋證的病機主要是溼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熱鬱傷陰,溼遏陽氣,或陰傷及氣,可導致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則病證從實轉虛,而見虛實夾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的分類

淋證的分類,《中藏經》已有冷淋、熱淋、氣淋、勞淋、膏淋、砂淋、虛淋、實淋八種,爲淋證臨牀分類的雛形。《諸病源候論》把淋證分爲石淋、勞淋、氣淋、血淋、膏淋、寒淋、熱淋七種,而以“諸淋”統之。《備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臺祕要》具體指明五淋的內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現代臨牀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爲五淋者,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爲五淋者,按之臨牀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現在臨牀上將淋證分爲熱淋、石淋、血淋、氣淋、膏淋、勞淋等類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並有暴淋、卒淋、頑淋不痛、肝熱淋滯、精髓枯淋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3.

診斷要點

1、小便頻急、淋瀝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爲淋證之基本特徵,診斷的主要依據。

2、除上述共同症狀外,各種淋證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現:

(1)熱淋:起病多急,或伴發熱,小便灼熱,尿時灼痛。

(2)血淋:尿血而痛。

(3)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

(4)膏淋:小便澀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5)氣淋:脘腹滿悶脹痛,小便澀滯,尿後餘瀝不盡。

(6)勞淋:久淋,遇勞倦、房事即加重或誘發,小便澀痛不顯著,餘瀝不盡,腰痛纏綿,痛墜及尻。

3、實驗室尿液檢查,可見異常;X線攝片,可發現泌尿系統結石等。

類證鑑別

淋證需與下列病證相鑑別:

癃閉

癃閉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甚至點滴全無爲特徵,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難與淋證相似,但淋證尿頻而疼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爲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於正常,嚴重時,小便閉塞,無尿排出。[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尿血

血淋和尿血都以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爲共有的症狀,其鑑別的要點是尿痛的有無,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爲血淋,不痛者爲尿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尿濁

淋證的小便渾濁需與尿濁鑑別,尿濁雖然小便渾濁,白如泔漿,與膏淋相似。但排尿時無疼痛滯澀感,與淋證不同。[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的辨證論治

辨證時應在區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審察證候的虛實。一般說來,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屬實,以膀胱溼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爲主,久病多虛,病在脾腎,以脾虛、腎虛、氣陰兩虛爲主。同一種淋證,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病機並非單純劃一,如同一氣淋,既有實證,又有虛證,實證由於氣滯不利,虛證緣於氣虛下陷,一虛一實,迥然有別。又如同一血淋,由於溼熱下注,熱盛傷絡者屬實,由於陰虛火旺,虛火灼絡者屬虛。再如熱淋經過治療,有時溼熱尚未去盡,又出現腎陰不足或氣陰兩傷等虛實並見的證候。[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以膀胱溼熱爲主者,治宜清熱利溼;以熱傷血絡爲主者,治宜涼血止血;以砂石結聚爲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氣滯不利爲主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虎爲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爲主者,治宜補虛益腎。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類。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方論》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按之臨牀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畏寒發熱,此並非外邪襲表,而是溼熱薰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運用辛涼解表之劑。至於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熱淋

熱淋(heat stranguri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是指以起病急,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澀痛,尿黃爲主要表現的淋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熱淋因溼熱蘊結下焦而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0.

熱淋·溼熱下注證(heat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之邪,下注膀胱,以小便頻急,淋漓灼熱澀痛,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熱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熱淋·陰虛溼熱證(heat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damp-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陰液虧虛,溼熱內阻,以尿頻不暢,解時刺痛,腰痠乏力,午後低熱,手足煩熱,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熱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熱淋的症狀

小便頻數、急促、短少、澀滯不暢,尿道灼熱刺痛,尿色深黃或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祕結,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熱淋甚者尿出有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0.

證候分析

溼熱蘊結,下焦不利:溼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是熱淋的主要病機,故見小便短數,灼熱刺痛,溺色黃赤;腰爲腎之府,若溼熱之邪侵犯於腎,則腰痛拒按;若溼熱內蘊,邪正相爭,可見寒熱起伏、口苦、嘔惡;熱甚波及大腸,則大便祕結;苔黃膩,脈濡數,均系溼熱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治法

清熱解毒,利溼通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熱淋的方藥治療

方一

可用八正散[備註]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木通、車前子、萹蓄、瞿麥、滑石、甘草梢、大黃、山梔、燈芯。方中萹蓄、瞿麥、木通、車前子、滑石以通淋利溼;大黃、山梔、甘草梢以清熱瀉火。若大便祕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用枳實,以通腑泄熱。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小柴胡湯[備註]小柴胡湯(《傷寒論》):柴胡、黃芩、半夏、人蔘、甘草、生薑、大棗以和解少陽。若溼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養陰清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八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萹蓄、瞿麥、金銀花、連翹各15克,梔子、木通各12克,滑石、車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克,大黃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中成藥

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單方驗方

(1)地榆大黃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地榆30克,大黃、白茅根、川萆薢、瞿麥各15克,石榴皮12克,牡丹皮、黃柏、石葦、白槿花各9克,琥珀6克(沖服),甘草5克。水煎服。

(2)柴芩湯(嚴澤潤《湖北中醫雜誌》)1986.1)處方:柴胡、黃芩、車前草、石葦、六一散各30克。水煎服。

熱淋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竹葉、蓮子心、水牛角、萹蓄、梔子、蒲公英、茯苓、薏苡仁、冬瓜皮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1.金苓蓮瓜湯:金銀花15g,茯苓(打碎)30~60g,蓮藕500g,蒲公英30g,帶皮冬瓜500g。先將茯苓和蒲公英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將煎煮後的汁液潷出放人鍋內,放入蓮藕煎煮15分鐘後入冬瓜和金銀花再煎煮15分鐘,以喝湯爲主。可經常食用至病癒。

2.金英茶:金銀花10g,蒲公英15g,泡水代茶飲。

熱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穴和俞募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穴。淋證以膀胱氣機不利爲主,故取膀胱俞、中極以疏利膀胱氣機。陰陵泉通利小便,疏通氣機。因肝之脈絡陰器,故取肝經滎穴行間,以瀉熱而定痛。[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隨證配穴:寒熱口乾、便祕甚者,加刺支溝、合谷[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加合谷、崑崙、外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熱淋的艾灸療法

[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選穴:太溪、膀胱俞、血海、合谷、外關。

灸法:太溪艾條溫和灸,15分鐘,其餘穴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灸至小便恢復正常爲止。

石淋

石淋(stony strangury)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7.。諸淋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7.。又稱砂淋(《中藏經·論淋瀝小便不利》)、沙石淋(見《世醫得效方》卷第八)。是指以小便排出砂石爲主症,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絞痛難忍爲主要表現的爲淋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多因下焦積熱、煎熬水液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7.。溼熱蘊結,釀而成石,故尿中帶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難忍或少腹絞痛,或呈血尿[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石淋·下焦溼熱證(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是指溼熱蘊積下焦,以腰腹絞痛,小便澀痛,尿中帶血,或排尿中斷,刺痛難忍,大便乾結,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石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石淋·下焦瘀滯證(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n lower jiao[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是指下焦血瘀氣滯,以腰痛發脹,少腹刺痛,尿中夾血塊或尿色暗紅,解時不暢,舌紫暗或瘀斑,脈細澀等爲常見症的石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石淋·腎氣虛證(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qi deficiency patter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是指腎氣不足,氣化不利,以腰腹隱痛,排尿無力,少腹墜脹,神倦乏力,甚則顏面浮腫,畏寒肢冷,舌淡胖,脈沉細弱等爲常見症的石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石淋·腎陰虛證(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是指腎陰虧虛,虛火內生,以腰腹隱痛,排尿無力,頭暈目眩,耳鳴,心煩咽燥,腰膝痠軟,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石淋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石淋相當於西醫的泌尿繫結石[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石淋的症狀

尿中時挾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難忍,痛引少腹,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腰腹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證候分析

溼熱蘊結下焦,日久成石:溼熱下注,煎熬尿液,結爲砂石,故爲石淋。砂石不能隨尿排出,則小便艱澀,尿時疼痛;如砂粒較大,阻塞尿路,則尿時突然中斷,並因阻塞不通而致疼痛難忍,結石損傷脈絡,則見尿中帶血;初起陰血未虧,溼熱偏盛,故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久則陰血虧耗,傷及正氣,或爲陰虛,或爲氣虛,而表現爲虛實挾雜之證,陰虛者,腰痠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氣虛者,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治法

清熱利溼,通淋排石[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清熱利尿,通淋排石[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石淋的方藥治療

方一

可用石葦散[備註]石葦散(《證治匯補》):石葦、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作爲主方,本方有清熱利溼,通淋排石的功效,並可加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腰腹絞痛者,可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如見尿中帶血,可加小薊草、生地、藕節以涼血止血。如兼有發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如石淋日久,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虛虧者,宜二神散[備註]二神散(《雜病源流犀燭》):海金砂、滑石合八珍湯[備註]八珍湯(《正體類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薑、大棗;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備註]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誑直訣》):熟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山茱萸合石葦散[備註]石葦散(《證治匯補》):石葦、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石葦散(李用粹《證治匯補》)加減處方:石葦、冬葵子、瞿麥、車前子各15克,金錢草、滑石各30克,海金砂、木通、雞內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尿血者,加小薊、藕節各30克、生地黃15克。兼發熱者,加蒲公英30克、黃柏、大黃各12克。病久氣虛者,加黃芪20~30克。

中成藥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單方驗方

金龍排石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雞內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錢草、滑石、白芍各30克,懷牛膝、廣地龍各12克,火硝6克(沖服),硼砂4克(沖服),茯苓15克,澤瀉、車前子各10克。水煎服。

石淋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車前子、車前草、金錢草、雞內金、蒲公英、槐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1.通淋排石湯:車前子15~30g,小薊16~30g,生甘草梢10g,雞內金15~30g,藕節100g,冬瓜皮50g,將以上食物放人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後的汁液。

2.清熱茶:金銀花10g,槐花10g,泡水代茶飲。

石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治法:清熱利溼,通淋排石。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秩邊透水道、委陽、然谷。

隨證配穴:結石而致腰腹急痛甚者,加刺水溝。陰虛者,加刺腎俞、太溪。氣虛者,加刺足三裏、氣海。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淋證以膀胱氣機不利爲主,故取膀胱俞、中極以疏利膀胱氣機。秩邊透水道、委陽、然谷具有通淋排石止痛之功。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石淋加委陽、三焦俞、然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艾灸療法

[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選穴:委陽、腎俞、膀胱俞、三焦俞、三陰交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平時可以配合排石藥與鍼灸治療。

氣淋

氣淋者,腎氣虛所致者,老人多見,排尿艱澀而餘瀝不盡;氣滯所致者,小便澀滯而少腹滿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氣淋的症狀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實證: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苔薄白,脈多沉弦。

虛證:少腹墜脹,尿有餘瀝,面色眺白,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證候分析

少腹乃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情志怫鬱,肝失條達,氣機鬱結,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脈沉弦爲肝鬱之徵。此屬氣淋之實證。如病久不愈,或過用苦寒疏利之品,耗傷中氣,氣虛下陷,故見少腹墜脹,氣虛不能攝納,故尿有餘瀝。面色㿠白,舌淡,脈虛細,均爲氣血虧虛之徵。此屬氣淋之虛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氣淋的方藥治療

治法

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一

實證用沉香散[備註]沉香散(《金匱翼》):沉香、石葦、滑石、當歸、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味,方中沉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葦、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虛證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以補益中氣。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備註]八珍湯(《正體類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薑、大棗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沉香散(尤在涇《金匱翼》)加味處方:沉香、陳皮各1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石葦、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久病氣虛,不能攝納,尿有餘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於久病氣虛患者。

氣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秩邊透水道。

隨證配穴: 實證者,加刺肝俞、期門、間使。虛證者,加刺關元、足三裏、脾俞。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實證可瀉,虛證可補。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氣淋之氣滯者加肝俞、太沖[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氣淋的艾灸療法

[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選穴:膀胱俞、太沖、陰陵泉、氣海、脾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治癒後鞏固1個療程。

血淋

血淋者,熱傷血絡,尿中帶血,熱澀刺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血淋的症狀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實證: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苔黃,脈滑數。

虛證: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顯著,腰痠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

溼熱下注膀胱,熱盛傷絡,迫血妄行,以致小便澀痛有血;血塊阻塞尿路;故疼痛滿急加劇;如心火亢盛,則可見心煩,苔黃,脈數,爲實熱之象。病延日久,腎陰不足,虛火灼絡,絡傷血溢,則可見尿色淡紅。澀痛不明顯,腰膝痠軟,爲血淋之虛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血淋的方藥治療

治法

實證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虛證宜滋陰清熱,補虛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一

實證用小薊飲子[備註]小薊飲子(《嚴氏濟生方》):生地黃、小薊、滑石、通草、炒蒲黃、淡竹葉、藕節、當歸、山梔、甘草合導赤散[備註]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方中小薊草、生地、蒲黃、藕節涼血止血,小薊草可重用至30克,生地以鮮者爲宜;木通、竹葉降心火、利小便;梔子清泄三焦之火;滑石利水通淋;當歸引血歸經;生甘草梢瀉火而能走達莖中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參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虛證用知柏地黃丸[備註]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鑑》):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以滋陰清熱,並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草等以補虛止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小薊飲子(嚴用和《嚴氏濟生方》)加減處方:小薊、藕節、滑石各30克,生地黃、茅根20克,蒲黃、赤芍、牡丹皮、木通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病腎陰虧虛,火旺傷絡尿血者,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各15克,茯苓、知母、黃柏、牡丹皮、澤瀉各12克,旱蓮草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藥

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每日3次。

血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治法: 實證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虛證宜滋陰清熱,補虛生血。

選穴: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血海、三陰交。

隨證配穴:實證者,加刺少府、勞宮。虛證者,加刺復溜、太溪,或加足三裏、氣海。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實證宜瀉,虛證宜補。

方義:淋證以膀胱氣機不利爲主,故取膀胱俞、中極以疏利膀胱氣機。三陰交、血海可清利溼熱,涼血止血。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血淋加血海、三陰交[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膏淋

膏淋者,脾腎兩虛,清濁不分,尿如米泔,或如膏脂,排尿澀痛不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膏淋的症狀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實證: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澱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虛證:病久不已,反覆發作,淋出如脂,澀痛反見減輕,但形體日漸消瘦,頭昏無力,腰痠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無力。

證候分析

溼熱下注,氣化不利,脂液失於約束,故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熱澀疼痛等實證。如日久反覆不愈,腎虛下元不固,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泄,故見淋出如脂,形瘦、頭昏乏力、腰痠膝軟等虛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膏淋的方藥治療

治法

實證宜清熱利溼,分清泄濁;虛證宜補虛固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一

實證用程氏萆薢分清飲[備註]程氏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萆薢、車前子、茯苓、蓮子心、菖蒲、黃柏、丹蔘、白朮加減,方中萆薢、菖蒲清利溼濁;黃柏、車前子清熱利溼;白朮、茯苓健脾除溼;蓮子芯、丹蔘以清心活血通絡,使清濁分,溼熱去,絡脈通,脂液重歸其道。若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小便挾血者,加小薊草、藕節、茅根。虛證用膏淋湯[備註]膏淋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芡實、龍骨、牡蠣、生地黃、黨蔘、白芍。方中黨蔘、山藥補脾;地黃、芡實滋腎;龍骨、牡蠣、白芍固澀脂液。若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合七味都氣丸[備註]七味都氣丸(《醫宗已任篇》):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益氣升陷,滋腎固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飲(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萆薢30克,石葦20克,黃柏12克,車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蓮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蔘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病腎虛下元不固者,可選用膏淋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黨蔘、山藥各30克,熟地黃、芡實、白芍、菟絲子、山萸肉各15克,龍骨、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

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單方驗方

乳糜尿方(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石葦、萹蓄、萆薢、劉寄奴、雞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黃各12克,紅花10克。水煎服。

膏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治法:實證宜清熱利溼,分清瀉濁;虛證宜補虛固澀。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腎俞、命門、陰陵泉、三陰交。

隨證配穴:小便混濁如膏者,加灸氣海俞、百會。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實證宜瀉,虛證宜補。

方義:淋證以膀胱氣機不利爲主,故取膀胱俞、中極以疏利膀胱氣機。腎俞、命門補腎固澀。三陰交、陰陵泉實者分清泌濁;虛者滋補脾腎,以達補虛固澀之功。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膏淋加灸氣海俞、百會[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勞淋

勞淋者,過勞傷及脾腎,久淋不愈,遇勞則發,小便澀而淋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勞淋的症狀

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肘止,遇勞即發,腰痠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脈虛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證候分析

諸淋日久,或過服寒涼,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以致脾腎兩虛。溼濁留戀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遇勞即發。氣血不足,故舌淡脈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勞淋的方藥治療

治法

健脾益腎[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一

可用無比山藥丸[備註]無比山藥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茱萸、茯神、菟絲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澤瀉、杜仲、牛膝加減。方中山藥、茯苓、澤瀉以健脾利溼;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蓯蓉以益腎固澀。如脾虛氣陷,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可配合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陷。如腎陰虧虛,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可配合知柏地黃丸[備註]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鑑》):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以滋陰降火。腎陽虛衰者,可配合右歸丸[備註]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以溫補腎陽,或用鹿角粉3克,分二次吞服亦佳。[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方二

主方:無比山藥丸(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處方:山藥15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巴戟天12克,菟絲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五味子6克,肉蓯蓉15克,黨蔘15克,北芪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若腎陰虧虛者,可配合知柏地黃丸。腎陽虛衰者,可配合右歸丸。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痠健脾益腎。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脈虛弱。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苔薄白,脈沉弦。利氣疏導。

勞淋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治法:健脾益腎。

選穴:以背俞穴、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脾俞、腎俞、胃俞、中極、命門、關元、足三裏。

隨證配穴:心悸氣短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中極用瀉法,餘穴用補法。

方義:中極爲膀胱募穴,可疏利膀胱氣機而通淋。勞淋多因脾腎兩虛,脾俞、腎俞補益脾腎。關元、命門強壯腎元。足三裏、胃俞健中州,強生化之源。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勞淋加百會、氣海、足三裏[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勞淋的艾灸療法

[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選穴:神闕、氣海、中極、膏肓、足三裏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10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應堅持長期施灸,可配合中藥鍼灸治療。

各類淋證之間的鑑別

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爲諸淋所共有。但各種淋證,又有其特殊的症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爲主證。

膏淋: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

血淋:溺血而痛。

氣淋:少腹脹滿較爲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有餘瀝。

熱淋:小便灼熱刺痛。

勞淋: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

各種淋證之間的相互轉化

各種淋證之間還存在着一定的關係。表現在轉歸上,首先是虛實之間的相互轉化,如實證的熱淋、氣淋、血淋可以轉化爲虛證的勞淋,反之虛證的勞淋,也可轉化爲實證的熱淋、氣淋、血淋。而當溼熱未盡,正氣已傷,處於實證向虛證移行階段,則表現爲虛實夾雜的證候。在氣淋、血淋、膏淋等淋證的本身,這種虛實互相轉化的情況亦同樣存在。如石淋由實轉虛時,由於砂石未去,則表現爲正虛邪實之證。其次是某些淋證之間的互相轉化或同時並見,前者如熱淋可轉化爲血淋,後者如在石淋的基礎上,再發生熱淋、血淋,或膏淋再併發熱淋、血淋。認識淋證的各種轉化關係,對臨牀靈活運用辨證論治,有實際指導意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淋證的其他療法

飲食療法

(1)車前草煲豬小肚:鮮車前草60克(幹品30克),豬小肚2個,加清水煲爛,飲湯食肚肉。適用於熱淋。

(2)金錢苡仁茶:金錢草50克,薏苡仁60克,雞內金20克,水煎取汁,加適量白糖代茶飲用。適用於治石淋。

耳針療法

方一

膀胱、腎、交感、枕、腎上腺。強刺激,每次取2~4穴,留針20~30min,每日1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方二

取膀胱、腎、下腳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選2~4穴,中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皮膚針療法

三陰交、曲泉、關元、曲骨、歸來、水道、腹股溝、夾脊(14~21椎)。用皮膚針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循經叩打,以皮膚紅潤爲度。適用於慢性前列腺炎。[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艾灸對症治療

淋證常伴有腹痛、便祕等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腹痛

選穴:天樞、阿是穴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每日1次,局部紅暈溫熱爲度,腹痛消失即止。

便祕

選穴:支溝、豐隆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便祕消失後鞏固5~6次。

淋證的預防調護

(1)淋證預防主要是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和溼熱內生的有關因素,如忍尿、過食肥甘、縱慾過勞、外陰不潔等。

(2)石淋應囑患者多做跑跳動作,以促進排石[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3)飲食宜清淡,應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和肥膩煎炸食品,宜喫赤小豆粥、藕粉、蓮子、蘋果等食物[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4)應禁房事,注意適當休息。

淋證的預後

淋證的預後,往往與其類型和病情輕重有關,一般說來淋證初起,多較易治癒,但少數熱淋、血淋,有時亦可溼熱瀰漫三焦,溫熱傳入營血,而出現高熱、神昏、譫語等重危證候。淋證日久不愈,或反覆發作,可以轉爲勞淋,導致脾腎兩虛,甚則脾胃衰敗,腎虧肝旺,肝風上擾,而出現頭暈肢倦,噁心嘔吐,不思納食,煩躁不安,甚則昏迷抽筋等證候。至於血淋日久,尿血纏綿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體瘦削,或見少腹有腫塊捫及,此乃氣滯血瘀,進而導致癥積形成。臨證時在處方中,可佐以化瘀軟堅之法,選用丹蔘、蒲黃、赤芍、紅花、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山慈姑、夏枯草之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醫案

黃×,女,60歲,尿頻、尿急、尿痛1周,加重2日。1周前,少腹墜痛,小便結脹,隨即小便頻數,一晝夜20餘次,伴腰痠、尿痛、尿急、發熱,服四環素等藥治療,症狀略見好轉;近2日,症狀加劇,且感下腹墜脹,尿道口燒痛。尿檢:紅細胞(++),白細胞(++),膿液(++),上皮細胞少許。診斷:尿路感染。針刺:關元、中極、足三裏、三陰交穴,中等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1次後少腹墜痛,尿急、尿痛、尿頻減輕,24h小便10餘次。繼針上穴,6次針治後症狀基本消除,10次針治後痊癒。(鍼灸臨牀實踐)

仇某,男,46歲,經理。自述於1年前出現少腹墜脹,小便帶有白色黏液。病史:病史1年,因過度疲勞全身乏力,頭昏腦漲,小便時黃濁,後段有白色黏液,尿道發熱刺痛,繼而出現陽痿,腸鳴腹瀉,瀉下稀黃色水樣便。辨證:爲膏淋虛證。治則:補氣益腎,化濁利水。取穴:腎俞、足三裏、天樞、氣海、大腸俞,針刺得氣後留針20分鐘加艾條施灸,隔日鍼灸1次,治療3次後,小便清亮,白色黏液明顯減少;7次後小便淋濁已基本消失,大便成形,陽痿亦明顯好轉。針後囑患者每晚臨睡前艾條溫和灸氣海、天樞、關元、足三裏,2周後複診,已痊癒。[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爲淋。”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爲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爲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裏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裏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日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丹溪心法·淋》:“血淋一證,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膀胱虛冷。”

《證治匯補·下竅門》:“勞淋,遇勞即發,痛引氣街,又名虛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