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 2016年07月18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內科

疾病概述

淋證(stranguri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4.。是指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又稱淋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現代醫學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結石、結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多屬本病範疇,可參考淋證施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淋證的症狀

以小便頻急短澀、淋瀝痛澀,甚或小腹脹滿爲主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淋證的病因

多因膀胱溼熱或腎虛,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證。西醫的泌尿系統感染及結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淋證的分類

臨牀上常依病因及症候的不同,將淋證分爲熱淋、石淋、血淋、氣淋、膏淋、勞淋等類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熱淋者,溼熱下注,小便頻數熱痛,尿色黃赤、小腹墜脹,或伴寒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石淋者,又稱砂淋,溼熱蘊結,釀而成石,故尿中帶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難忍或少腹絞痛,或呈血尿[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血淋者,熱傷血絡,尿中帶血,熱澀刺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氣淋者,腎氣虛所致者,老人多見,排尿艱澀而餘瀝不盡;氣滯所致者,小便澀滯而少腹滿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膏淋者,脾腎兩虛,清濁不分,尿如米泔,或如膏脂,排尿澀痛不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勞淋者,過勞傷及脾腎,久淋不愈,遇勞則發,小便澀而淋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診斷要點

1、小便頻急、淋瀝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爲淋證之基本特徵,診斷的主要依據。

2、除上述共同症狀外,各種淋證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現:

(1)熱淋:起病多急,或伴發熱,小便灼熱,尿時灼痛。

(2)血淋:尿血而痛。

(3)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

(4)膏淋:小便澀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5)氣淋:脘腹滿悶脹痛,小便澀滯,尿後餘瀝不盡。

(6)勞淋:久淋,遇勞倦、房事即加重或誘發,小便澀痛不顯著,餘瀝不盡,腰痛纏綿,痛墜及尻。

3、實驗室尿液檢查,可見異常;X線攝片,可發現泌尿系統結石等。

辨證分析

淋證的發生,主要與膀胱溼熱、脾腎虧虛、肝鬱氣滯有關。病位在腎與膀胱。其病機主要是溼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熱鬱傷陰,溼遏陽氣,或陰傷及氣,可導致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則病證從實轉虛,而見虛實夾雜。本證臨牀應注意與癃閉相鑑別。癃閉是以排尿困難,量少或無尿,無尿痛爲特徵,與淋證不同。辨證時應在區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審察證候虛實。一般說來,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屬實,以膀胱溼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爲主;久病多虛,病在脾腎,以脾虛、腎虛、氣陰兩虛爲主。同一種淋證,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病機並非單純劃一。如同一氣淋,既有實證,又有虛證,實證由於氣滯不利,虛證緣於氣虛下陷,一虛一實,迥然有別。又如同一血淋,由於溼熱下注,熱盛傷絡者屬實,由於陰虛火旺,虛火灼絡者屬虛。再如熱淋,經過治療有時溼熱尚無去盡,又出現腎陰不足或氣陰兩傷等虛實並見的證候。本證一般初病屬實、屬熱,治療以清熱利溼爲主;久病屬虛,病在脾腎,宜以補益脾腎治之。

辨證論治

熱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八正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萹蓄、瞿麥、金銀花、連翹各15克,梔子、木通各12克,滑石、車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克,大黃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

(1)地榆大黃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地榆30克,大黃、白茅根、川萆薢、瞿麥各15克,石榴皮12克,牡丹皮、黃柏、石葦、白槿花各9克,琥珀6克(沖服),甘草5克。水煎服。

(2)柴芩湯(嚴澤潤《湖北中醫雜誌》)1986.1)處方:柴胡、黃芩、車前草、石葦、六一散各30克。水煎服。

石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石葦散(李用粹《證治匯補》)加減處方:石葦、冬葵子、瞿麥、車前子各15克,金錢草、滑石各30克,海金砂、木通、雞內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尿血者,加小薊、藕節各30克、生地黃15克。兼發熱者,加蒲公英30克、黃柏、大黃各12克。病久氣虛者,加黃芪20~30克。

2、中成藥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金龍排石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雞內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錢草、滑石、白芍各30克,懷牛膝、廣地龍各12克,火硝6克(沖服),硼砂4克(沖服),茯苓15克,澤瀉、車前子各10克。水煎服。

血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小薊飲子(嚴用和《嚴氏濟生方》)加減處方:小薊、藕節、滑石各30克,生地黃、茅根20克,蒲黃、赤芍、牡丹皮、木通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病腎陰虧虛,火旺傷絡尿血者,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各15克,茯苓、知母、黃柏、牡丹皮、澤瀉各12克,旱蓮草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每日3次。

膏淋

證見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澱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小便熱澀刺痛,尿色紫紅,甚則夾有血塊,小腹脹滿疼清熱通淋,涼血止血。痛,或見心煩。舌苔薄黃。尿中夾有砂石,小便艱澀、刺痛,甚則血尿,或腰腹引清熱利溼,排石通淋。痛。舌苔黃膩,脈弦數。尿頻數,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小腹墜脹,或有腰清熱利溼通淋。痛,或有惡寒發熱,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

方藥

清熱利溼,分清泄濁。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飲(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萆薢30克,石葦20克,黃柏12克,車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蓮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蔘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病腎虛下元不固者,可選用膏淋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黨蔘、山藥各30克,熟地黃、芡實、白芍、菟絲子、山萸肉各15克,龍骨、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2、中成藥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乳糜尿方(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石葦、萹蓄、萆薢、劉寄奴、雞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黃各12克,紅花10克。水煎服。

氣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沉香散(尤在涇《金匱翼》)加味處方:沉香、陳皮各1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石葦、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久病氣虛,不能攝納,尿有餘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2、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於久病氣虛患者。

勞淋

證見

治法

方藥

1、主方:無比山藥丸(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山藥15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巴戟天12克,菟絲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五味子6克,肉蓯蓉15克,黨蔘15克,北芪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若腎陰虧虛者,可配合知柏地黃丸。腎陽虛衰者,可配合右歸丸。

2、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痠健脾益腎。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脈虛弱。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苔薄白,脈沉弦。利氣疏導。

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車前草煲豬小肚:鮮車前草60克(幹品30克),豬小肚2個,加清水煲爛,飲湯食肚肉。適用於熱淋。

(2)金錢苡仁茶:金錢草50克,薏苡仁60克,雞內金20克,水煎取汁,加適量白糖代茶飲用。適用於治石淋。

2、預防調護

(1)淋證預防主要是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和溼熱內生的有關因素,如忍尿、過食肥甘、縱慾過勞、外陰不潔等。

(2)淋證者應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忌肥膩香燥辛辣之品。此外,應禁房事,注意適當休息。

鍼灸治療

體針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熱淋加合谷、崑崙、外關;石淋加委陽、三焦俞、然谷;血淋加血海、三陰交;氣淋之氣滯者加肝俞、太沖;氣淋之氣虛者加灸氣海、水道;膏淋加灸氣海俞、百會;勞淋加百會、氣海、足三裏[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耳針

取膀胱、腎、下腳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選2~4穴,中強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