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鏈狀帶絛蟲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鏈狀帶絛蟲

鏈狀帶絛蟲(TaeniasoliumLinnaeus,1758)也稱豬肉絛蟲、豬帶絛蟲或有鉤絛蟲,是我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古代醫籍中稱之爲寸白蟲或白蟲。早在公元217年,《金匱要略》中即有白蟲的記載,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該蟲體形態描述爲“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並指出因炙食肉類而傳染。我國《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三種驅白蟲的草藥。人體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爲Rumber所發現,以後又由Kuchemeister(1855)與Leuchart(1855)分別以飼養方式證實了豬囊尾蚴與人體成蟲的關係。鏈狀帶絛蟲的形態成蟲乳白色,扁長如帶,較薄,略透明,長約2~4m,前端較細,向後漸扁闊。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不含色素,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頸部纖細,直徑僅約頭節之半。鏈體上的節片數約700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