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驗舌法》

清 楊雲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驗舌分陰陽法

虛實既分,補瀉固有定見。然虛實各有陰陽,而陰陽迭爲虛實,則於虛實分陰陽,臨症者又不可混也。而分之不得其法,則有以陰盛陽盛陽虛陰虛,而不能無誤者。且有症本陽虛,而經訓曰陰虛,令人錯解,貽害不淺者。如雲∶“陰虛盜汗”。陰言手太陰也,虛言肺氣虛也。又云∶“陰虛夜熱”。陰言足太陰也,虛言脾氣虛也。同曰陰虛,而其中有手足太陰之分。名曰陰虛,而其實是脾肺氣虛之症。無如歷代醫師,從未註明其義,誤以脾肺氣虛認爲腎水不足,而用滋陰降火之劑,朝夕重陰下逼,逼至土困金敗,便溏聲嘶,置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兩個陰字,拘義牽文,以訛傳訛。自古迄今,普天之大,不知日殺凡幾,良可痛也。況如此類者,經中未易枚舉,總緣陰陽混雜,虛實模糊,但憑脈症,分晰難清耳。(詎知陰虛陽盛者,其舌必幹;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幹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溼。)如此分別,則爲陰爲陽,誰實誰虛,顯然可見,更何似陰似陽之疑,以致重陰重陽之誤,貽人夭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