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感音性耳聾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感音性耳聾

概述感音性耳聾,是指聽覺障礙或聽力減退的一種疾病。多由於先天或後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蝸、聽神經和聽中樞的病變,使傳入內耳的聲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聾者,病勢急驟,可於片刻內達全聾,病變亦往往爲不可逆性。近年來患病率似有上升趨勢,因此,如何積極尋找致聾原因以防止耳聾發生,及時有效地控制耳聾病變的發展;希冀保存較佳聽力,仍是目前耳科學中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耳聾之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在《黃帝內經》中亦多有論述,並已把耳聾之病因分爲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還提及多種耳聾的針刺辨治。嗣後,歷代醫家多有發揮。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認爲耳聾雖有外感、內傷之別,但無不與腎虛有關,指出無論何因,皆“損傷腎藏而精脫”。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耳論治》中補充了七情所傷之因。金元之後,認識更趨深入。如朱丹溪從“熱”立論,張景嶽則以“閉”立論,把耳聾分爲火閉、氣閉、邪閉、竅閉、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