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耳輪赤爛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耳輪赤爛

耳輪赤爛爲病證名,即耳爛。《瘍醫大全》卷十三:“耳輪赤爛,桑、棗、槐、柳、桃嫩枝摘來煎湯,日洗三次。又方貝母、輕粉研勻幹摻”。參見月蝕瘡、旋耳瘡:月蝕瘡爲病名。見《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常見於小兒。多由胎毒未淨,肝膽不清,脾經溼熱所致。症見耳上生瘡,時發時止,或隨月盈則劇,月虧則輕(《外科大成》卷三)。治宜解毒清熱。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黃連溫膽湯等加減。旋耳瘡爲病名。指發生於耳廓根部的溼瘡。見《醫宗金鑑》卷六十五。又名月蝕瘡,月鏇瘡。由於膽脾二經溼熱上蒸,或耳道流膿延及外耳所致。初起在耳後折縫間皮膚潮紅,久則黃水淋漓,溼爛作癢,搔破則津血水,甚者耳後折縫裂開,狀如刀割,纏綿難愈。多見於小兒。治宜清熱除溼,內服龍膽瀉肝湯。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調搽。亦可用黃連、枯礬各等份研末敷之。即外耳溼疹。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