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端 2015年06月1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兌端:1.經穴名;2.經穴別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經穴名·兌端

兌端爲經穴名(Duìduān GV27)。出《鍼灸甲乙經》。屬督脈。兌:指口;端:尖端。穴在口部上脣尖端,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在面部,當上脣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脣的移行部,布有面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及上脣動、靜脈。

標準定位

位於面部,上脣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仰靠坐位。兌端在面部,當上脣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脣的移行部。

取法

正坐仰靠,於人中溝下端之紅脣與皮膚移行處取穴。

位於面部,上脣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兌端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脣動、靜脈。

功用

寧神醒腦、生津止渴

有清熱散風、開竅醒神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主治病症

主要用於口脣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脣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癲疾、狂症、癔病及遺尿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口歪脣緊,齒齦痛,口臭,鼻塞;癲疾,消渴,昏厥。面神經麻痹,癔病,糖尿病。

刺灸法

斜刺0.2~0.3寸;不灸。

一般針尖向上斜刺0.2~0.3寸;禁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配伍

本穴配合谷、頰車治牙痛;配迎香、合谷治鼻塞;配本神、後溪治癲癇[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兌端配目窗、正營、耳門,有行氣通經的作用,主治脣吻強閉不開。

兌端配本神,有開竅醒神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兌端配耳門,有行氣通清熱的作用,主治上齒齲。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經穴別名·兌端

兌端爲經穴別名。見《逢源》。即顴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顴髎爲經穴名(Quánliáo SI18)。出《鍼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爲手少陽、手太陽經的交會穴。顴:顴部;髎:骨隙。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有通經活絡,散風止痛作用。主要用於面部疾患。如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齒痛、眼瞼𥆧動等。本穴配太陽、下關、頰車、合谷治三叉神經痛;配二間治齒痛;配大迎治目𥆧動。一般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0寸。現代研究:電針顴髎穴對額部切口的開顱手術,具有較好的針麻效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