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半身汗的穴位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半身汗

半身汗爲症狀名。《醫略六書》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乃氣血偏衰,陰陽不相接洽之候。”《張氏醫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劑十全大補、人蔘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若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或防己黃芪湯加川烏以散其溼。”《中醫臨證備要》以下肢癱瘓證,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處無汗,爲上半身汗出。參見偏沮:偏沮(jù句)爲病證名。指汗出偏於半身(左側或右側)。即半身有汗,半身無汗。多由氣血不能暢流周身所致。《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馬蒔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無汗,則無汗之半體,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張志聰注:“沮,溼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溼者,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矣。”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