噯氣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噯氣   證名。見《丹溪心法·噯氣》。指氣從胃中上逆。胃出而作聲,多見於飽食之後。《傷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謂:“噯氣者,因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有飽食之後而作者,可知其因於胃氣鬱滯也。”噯聲沉而長,常兼有脘腹飽脹感。多因中虛、胃氣不和,或挾氣、火、痰、食,致使清氣下陷,濁氣上泛而噯氣;亦可因肺氣不降所致。宜和胃降逆爲大法。胃虛,用旋復代赭湯;脾胃虛寒,理陰煎;胃虛氣滯,十味保和湯;胃有宿食,保和丸、曲術丸;胃寒、飲食不易消化,養中煎、理中丸;胃虛挾痰,用和胃二陳煎,胃有痰火,星夏梔子湯;如屬肺氣不降者,用蘇子降氣湯。方隅認爲:噯氣“治法俱宜開鬱行氣而兼清痰降火之劑,如二陳湯加樸、附、山楂、炒連治之可也。”(見《醫林繩墨》卷二)。噯氣與噫氣不同,噯氣多屬實;噫氣多屬虛。參見噫氣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