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通谷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足部腧穴 滎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tōng gǔ

2 英文參考

Zútonggǔ BL66[中國鍼灸學詞典]

zútōngg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6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6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足通谷
漢語拼音Zutonggu
羅馬拼音Tungku
美國英譯名Communicating the Valleys
各國代號中國BL66
日本66
法國莫蘭特氏V66
富耶氏
德國B66
英國B66
美國BI66

足通谷經穴名(Zútonggǔ BL66)[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1]足通谷足太陽膀胱經滎穴五行屬水[1][2]。足即足部,通即通過,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節前凹陷處,脈氣由此通過,故名足通谷[2]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痠痛癲狂疝氣瘧疾頭痛項痛目眩目弦項強癲癇,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症神經頭痛哮喘精神病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溜於通骨。

5 穴名

足即足部,通即通過,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節前凹陷處,脈氣由此通過,故名足通谷[2]

通,通暢,疏通,洞達也。谷,陰象也。本穴爲足太陽膀胱經所流之滎穴脈氣通於足少陰腎經然谷,本穴以下爲“至陰”,張隱庵謂本穴“通於足少陰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經至此接近陰經,亦通谷爲陰象之義。[3]

7 所屬部位

足部[4]

8 足通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通谷穴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4]

足通谷穴位於蹠區,第五蹠趾關節的遠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4]

足通谷穴位足跗外側,第五蹠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5]

足通谷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足通谷穴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9 足通谷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在第五蹠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赤白肉際取穴

足通谷位於蹠區,第五蹠趾關節的遠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5]

垂足着地或仰臥位,第5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取穴[6]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與足掌相連接的關節關節前方皮膚顏色交界處即是足通谷[7]

10 足通谷穴位解剖

足通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短、長屈肌腱小趾近節趾骨骨膜。有趾底動、靜脈分佈着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皮膚爲足背和足底皮膚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的淺支重疊分佈。皮下筋膜內,足趾的淺靜脈注入足背靜脈網的外側,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和足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節趾骨下方,經趾骨和趾長、短肌(腱)之間,該肌由脛後神經及其分支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趾近節趾骨底的蹠側面[7]

皮膚→皮下組織[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動脈分支和趾底固有神經動脈的分支分佈[8]

布有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並有趾底動、靜脈通過[8]

11 足通谷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通谷具有清熱安神,清頭明目的功效。

足通谷有泄熱、安神、清頭目等作用[8]

足通谷功能除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爲足部通脹消谷之穴,可與腹通谷互參[8]

足通谷疏風清熱之功,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8]

12 足通谷穴主治病

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痠痛癲狂疝氣瘧疾頭痛項痛目眩目弦項強癲癇,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症神經頭痛哮喘精神病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痠痛癲狂疝氣瘧疾[8]

足通谷穴主治頭痛項痛目眩鼻衄癲狂[8]

足通谷主治頭痛目弦項強癲狂鼻衄[8]

足通谷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項強癲癇[8]

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症神經頭痛[8]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哮喘精神病癲癇

2. 其它: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2~0.3寸[8][8],局部有脹痛[8]

一般直刺0. 3~0.5寸[8][8]

注意足通谷穴深部正當脛後動、靜脈處,故針刺時應避開[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15 特效按摩

常按足通谷穴,可治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8]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身疼痛善驚、互引鼻衄通谷主之。狂、癲疾,陽穀築賓通谷主之。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類經圖翼》:主頭痛目眩項痛鼻衄善驚、結積、留飲、食多不化,通谷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頭重目眩

鍼灸大成》:腸癖,疝,小腸痛。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6.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1.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