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窌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liáo

2 英文參考

Yángjiāo GB35[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足窌經穴別名,即陽交[1]。出《鍼灸甲乙經》。

穴位陽交
漢語拼音Yangjiao
羅馬拼音YangChiao
美國英譯名Yang Crossroad
各國代號中國GB35
日本35
法國莫蘭特氏VB35
富耶氏
德國G35
英國G35
美國GB35

陽交經穴名(Yángjiāo GB35)[2][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別陽(《鍼灸甲乙經》)、足髎(《鍼灸甲乙經》),足窌(《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3][3]陽交陽維脈郄穴[3][3][4]。陽爲陰之對,外爲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4]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下肢痿痹,癲狂,現代又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經痛精神病,膝踝腫痛,腳氣驚厥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腓淺神經疼痛麻痹癲癇等。

4 陽交穴的別名

別陽(《鍼灸甲乙經》)、足髎(《鍼灸甲乙經》),足窌(《鍼灸甲乙經》)。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陽交,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6 穴名

陽爲陰之對,外爲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4]

外側爲陽,交指交會。交,又爲震卦。東方陽春之氣,正少陽之應也。本穴爲諸陽脈之交會,又與少陽升發之氣相應也。陽交陽維之郄,又與足太陽陽明相鄰。《鍼灸甲乙經》謂其“斜屬三陽分肉間。”猶足三陽陽維脈四經之交會也,故名“陽交”。[5]

8 所屬部位

小腿[7]

9 足窌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陽交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7]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7]。正坐取穴[7]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外丘穴後方1寸取穴[7]

陽交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10 足窌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7]。正坐取穴[7]

側臥或仰臥位,於膕橫紋外側端至外踝尖連線中點下1寸,腓骨後緣取穴;或外踝尖與膕橫紋外側端連線中點下1寸,外丘取穴[8]

11 足窌穴位解剖

陽交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陽陵泉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後肌間隔→踇長屈肌[8]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𧿹長屆肌[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脛神經肌支、腓淺神經肌支和腓動脈分佈[9]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9]

12 足窌穴的功效與作用

陽交穴具有疏肝理氣安神定志的功效。

陽交穴有溫膽寧神、通經活血的作用[9]

陽交穴系陰維脈郄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驚狂,癲疾,胸脅滿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證[10]

13 足窌穴主治病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下肢痿痹,癲狂,現代又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經痛精神病,膝踝腫痛,腳氣驚厥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腓淺神經疼痛麻痹癲癇等。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10]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10]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10]

現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腓淺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精神病[10]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及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10]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淺神經疼痛麻痹坐骨神經痛癲癇精神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10]

一般直刺0.5~1.0寸[10]

直刺1~1.5寸[10][10]

14.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0]

艾炷灸溫鍼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熱痹,髀脛不收,陽交主之。寒厥,癲疾,噤吤,瘛瘲,驚狂,陽交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滿腫。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胻不收。

鍼灸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胻不收。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7.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8.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6.
  9.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