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精神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ì shā

2 英文參考

to commit suicide

to kill oneself

3 疾病分類

精神

4 疾病概述

自殺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異常,因此應作疾病處理。這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還是在肉體、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完全良好。”從疾病的角度看,自殺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驅症狀,如情緒低落、抑鬱、思維遲鈍、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人格解體注意力缺乏、性慾缺乏、失眠等;自殺病因,如生物、心理、社會的原因;自殺症狀,如創傷窒息中毒;當然自殺還有預後,如死亡、殘疾或恢復。

5 疾病描述

是現代社會人類的十大死因之一,並已經成爲15-35歲間青年人前3位的死因。WHO的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平均40秒左右有1人死於自殺,每3秒有1人自殺未遂。自殺不僅傷害本人,還至少對其有關的6個人在心理上產生巨大沖擊,同時也對社區和家庭在心理、社會交往及經濟上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自殺已經成爲現代社會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的主要問題之一。

自殺是指故意傷害自己生命行動。根據自殺發生的情況,一般將自殺分爲自殺意念、自殺未遂、自殺死亡三種形式。自殺意念繫有尋死的願望,但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自殺未遂是意毀滅自我行動,但並未導致死亡;自殺死亡則爲採取有意毀滅自我行爲,並導致了死亡。從有自殺意念正確發展到以自殺結束生命的僅僅爲少數,但自殺未遂的發生率卻是自殺致死的10-20倍。自殺方法因國家、年代、民族、年齡、性別等有所不同。如美國以槍擊爲主;英國與汽車尾氣中毒爲主!我國以服毒(藥)、自縊和跳樓較多;其他方法包括溺水製造交通事故、刀傷、槍擊、自焚等。自殺死亡者男性自殺者,採用暴力性手段比較多,而自殺未遂者及女性自殺相反自殺發生率在有些國家保持相對穩定,而有些國家則有明顯的波動,但近年來世界平行自殺總體呈上升趨勢。WHO(2003)報告的世界各國自殺率排位表,男性前3位的是立陶宛、俄羅斯、白俄羅斯,女性是斯里蘭卡、立陶宛、中國內地;最低的是伊朗、埃及、敘利亞等國。中國男性自殺率的國際排行(1998)系第47位,爲13.4/10萬。

6 疾病病因

(一)心理學因素

1、精神應激

重大的負性生活事件可能成爲自殺的直接原因或誘因。研究發現自殺者在自殺行動前的3個月內,生活事件發生率明顯多於正常人。這些生活事件大多具有“喪失”的特色,常引起個體明顯的情緒反應,如人際衝突、被拒絕、工作或財政問題、社會地位改變、名譽受損及多重生活事件等。當個體處於某種慢性痛苦時期,這些應激事件常可觸發作用

2、心理特徵

自殺未遂者的研究表現,他們常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徵。①認知方式:自殺者一般存在不良的認知模式,如非此及彼、以偏概全、易走極端等,在挫傷和困難面前不能對自身和周圍環境作出客觀評價;易從宿命論的角度看待問題,相信問題所帶來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無法解決的和不可避免的;對人、對事、對己、對社會均傾向於從陰暗面看問題,自卑自尊心過強,心存偏見和敵意;缺乏洞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②情感自殺者通常有各種慢性的痛苦、焦慮、抑鬱、憤怒、厭倦和內疚情緒特徵,他們對這種負性的情緒難於接受,缺乏精神支柱。多數自殺者表現爲情緒不穩定、不成熟神經質傾向;③意志行爲:具有衝動性和盲目性,不計後果等特點,常缺乏持久而廣泛的人際交往,迴避社交,難於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資源,適應性差,對新環境適應困難,可具有一定的攻擊性。

(二)社會學因素

1、性別

一般情況下,在自殺死亡者中,男女性別比約爲3:1左右,而在自殺未遂中男女性別比約爲1:3,而我國男女兩性的自殺率卻是1:1.1。

2、年齡 總的來說,自殺率是隨年齡而增加的,進入老年後上升更加明顯,14歲以下兒童自殺死亡者罕見。一般男性的自殺死亡高峯年齡爲45歲左右,而女性則爲55歲左右。在老年人的死因構成比中自殺所佔的比例雖因軀體疾病的增加而降低,但其自殺率仍然高於青壯年。自殺未遂的高發年齡明顯低於自殺死亡者,據估計,31%-69%自殺未遂者的高發年齡在30歲以下。

3、婚姻家庭

獨身、離婚、喪偶者中自殺率高於婚姻狀況穩定者,混亂或衝突性的家庭關係自殺率高,關係和睦、氣氛融洽的家庭自殺率低。在已婚者中,無子女者的自殺率高於有子女者。

4、職業與社會階層

社會各階層的自殺率兩側高,呈“U”字形,失業者、無固定職業者、非技術工人及高社會階層的自殺率較高。根據WHO的文獻,醫生、農牧業從業人員的自殺率較高;而據美國的資料顯示藍領工人的自殺率最低,而從事專門職業的醫生、律師、作家、音樂家、經理階層及行政管理人員的自殺率較高。

5、地域與信仰

世界各國的自殺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自殺率較高,而地中海地區較低。在城鄉之間,一般情況下城市高於農村,但在我國的農村自殺率高於城市。宗教對死亡的認識態度及教徒對社會的整合程度,會影響教徒對自殺的態度。

(三)生物學因素

1、神經生物學因素

自殺者死後的腦研究揭示腦前額葉皮質5-HT活動降低,尤以腹側前額最爲明顯。大量的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腦脊液(CSF)中的5-HT的代謝產物5-羥吲哚乙酸(5-HIAA)降低,且下降程度與致死性或自殺未遂的嚴重性成正相關抑鬱症患者對芬氟拉明激發的催乳素分泌反應越遲鈍,患者自殺企圖越強烈。其他與自殺行爲相關生物學指標有:尿中游離可的松升高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比例減低;給予地塞米松後血可的松分泌不抑制灌注5-HIAA後出現過度的可的松反應灌注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後血漿甲狀腺素反應遲鈍等。

2、遺傳

家系調查和雙生子研究表明自殺行爲確有一定的遺傳學基礎,家系中有自殺自殺風險較高。但有的學者認爲,這種遺傳學基礎可能是附加於精神疾病遺傳或家庭環境誘導所致。

3、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50%-90%的自殺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診斷,其中以心境障礙最多見,其次爲精神活性物質濫用、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等。但在自殺未遂者中,精神疾病的診斷卻要低得多,常常只是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尚不足以建立疾病的診斷。

4、軀體疾病

自殺死亡者中患有各種軀體疾病者佔25%-75%。大量研究表明,慢性和/或難治的軀體疾病,如腦損傷癲癇帕金森病、癌症、AIDS及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自殺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羣。但關於軀體疾病者自殺的原因,推測與下述因素有關:①因疾病導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參加正常的職業和社交活動;②疾病導致的難以耐受的慢性疼痛;③毀形帶來的痛苦;④因疾病,如系“不治之症”導致的悲觀、絕望情緒;⑤其他如經濟負擔、累及他人等。

(四) 其他因素包括:以往的自殺經歷、社會支持系統及社會交往、教育年限、戰爭、移民、社會經濟狀況及社會認可度等。自殺行爲雖然有神經生物學作用,但是,單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殺。Mann等提出了一個應激-素質自殺行爲模型,應激因素包括精神障礙、物質的濫用、負性生活事件或家庭危機等,素質涉及遺傳人格特徵等。自殺行爲發生應激素質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7 病理生理

(一)自殺動機通過對自殺未遂者事後的回憶和對自殺者留下的遺書進行分析後,曾有學者描述過各種各樣的自殺動機:如擺脫痛苦、逃避現實、實現精神再生;通過死後進入天堂以獲得人世間得不到的東西;爲了某種目的或信仰而犧牲自己;懲罰自己的罪惡行爲(現實的或想象的);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作爲一種表達困境、向外界尋求幫助和同情的手段。

(二)自殺前的心理特點自殺者在自殺前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徵,表現爲:①大多數自殺者的心理活動呈矛盾狀態,處於想盡快擺脫生活的痛苦與求生慾望的矛盾之中。“生存還是死亡”猶豫不決。此時他們常常提及有關死亡或自殺的話題。他們其實並不真正地想去死,而是希望擺脫痛苦。②自殺行爲其實是一種衝動行爲跟其他衝動行爲一樣,是被日常的負性生活事件所觸發的,且常常僅僅持續幾分鐘或幾個小時。③自殺者在自殺時的思維情感及行動明顯處於僵化之中,他們常常以悲觀主義的先佔觀念看待一切,拒絕及無法用其他方式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殺危險性評估相關患者進行自殺危險性的評估,是預防自殺的重要一環。但是對自殺及其預防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誤解。自殺行爲發生並非完全是突然的和不可預測的,大多數自殺行爲發生存在一定的預兆,可以通過對有關因素的分析評估,提高對自殺行爲的預測和防範。自殺危險性評估的基本線索有:

1、通過各種途徑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表達過自殺意願者。自殺者在自殺前曾流露出相當多的徵象,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過自殺的意願,如反覆向親友、同事或醫務人員打聽或談論過自殺方法,在個人日記等作品中頻繁談及自殺等。另外不願與別人討論自殺問題,有意掩蓋自殺意願亦是一個重要的危險信號。

2、近期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嚴重喪失性事件。“喪失性事件”常是自殺的誘發性事件,在實踐發生的早期,容易自殺,在經過危機干預自殺的危險性雖然有所下,但絕望的意願仍可能使他們採取自殺行動。等到他們“習慣”以後,危險性會逐步減少。

3、近期內有過自傷未遂行動,其再發自殺行爲的可能性非常大。既往行爲是將來行爲的最佳預測因子。當患者採取自殺並沒有真正解決其問題後,再次自殺的危險性將會大大增加。此外,在自殺行爲多次重複後,周圍人常會認爲患者其實並不想死而放鬆警惕,此時自殺的成功率將大大增加。

4、發生人格改變者,如易怒、悲觀主義、抑鬱和冷漠,內向、孤僻的行爲,不與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現自我憎恨、負疚感、無價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獨、無助和無望者;突然整理個人事物或寫個人意願。有自殺家族史者等。

5、慢性難治性軀體疾病患者突然不願接受醫療干預,或突然出現“反常性”情緒好轉,與親友交代家庭今後的安排和打算時。

6、精神疾病患者,特別是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酒精藥物依賴患者是工人的自殺高危人羣。有自責自罪、被害、虛無妄想,或有命令性幻聽強制性思維焦慮或驚恐者等症狀者。有抑鬱情緒患者,如出現情緒的突然“好轉”,應警惕自殺的可能。有人對抑鬱症患者進行追蹤調查時發現,出院6個月36個患者中有42%自殺,出院1年中有58%,2年中有70%。因此,抑鬱症自殺並不一定只出現疾病的高峯期,在疾病的緩解期同樣有較高的自殺風險

8 預後及預防

總的預防方向是提高人羣的心理素質,使社會結構儘量合理,減少消極面,加強精神衛生服務。自殺問題既是個人的精神問題,也是影響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公共衛生及社會問題,對自殺行爲的預防應採取綜合三級預防。(一)一級預防——病因學預防,針對一般人羣及高危人羣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矯正不良的認知及行爲,增強應對及環境適應能力。普及有關自殺預防的知識及提高防範意識,增強廣大公民預防自殺意識,全面防範自殺。 2、提高對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的識別與防治,避免諱疾忌醫,喪失早診、早治的良機。增加對患有慢性/或難治形成的軀體疾病患者心理衛生問題的關注和處理。 3、加強對高危人羣心理健康維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必要時可建立自殺監控預警系統,加強對自殺的防範。 4、對各種媒體報道進行規範和必要的限制,避免不良誘導。(二)二級預防——對有自殺危險的人進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1、對相關醫務人員和心理諮詢工作者進行培訓,提高對自殺危險信號的識別和正確處理的能力,以點帶面,推廣普及,積極預防自殺。 2、建立自殺預防機構,加強對自殺自殺預防的研究和有效措施的推廣,如建立危機干預中心和熱線電話等,對處於心理危機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 3、減少自殺工具的獲得。如加強農藥和滅鼠藥等有毒物質的管理;加強對精神藥品的管理,控制藥店出售,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處方量,精神患者的藥品應由家屬保管。加強槍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媒體去毒化,高樓防範,對某些自殺多發的場所進行巡邏、管理等。 4、對精神疾病患者自殺預防。如對處於精神分裂症急性發作期、中重度抑鬱症酒精藥物依賴或戒斷狀態、急性情緒危機狀態下的患者,應住院治療或留觀察室觀察;制定系統、有效的治療方案;評估患者自殺危險性,並採取必要的觀察、防範措施,加強對出院患者的隨訪合乎防範等。(三)三級預防——降低死亡率及善後處理三級預防包括: 1、建立自殺的急診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2、發現和解自殺未遂者導致自殺的原因,必要時採取藥物心理治療,消除原因,預防再次自殺。 3、同情理解自殺行爲者,不要歧視,並幫助自殺未遂者重新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重新適應社會。 4、適當解決環境不良因素的影響,避免不斷受到影響而再度自殺

9 相關出處

精神病學第五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