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

組織機構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guó yī xué kē xué yuàn

2 英文參考

Chinese Acadern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中國醫學科學院(下稱院)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協和醫學院(下稱校)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是我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牀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歷屆領導人對院校的發展十分關心支持。江澤民主席1997年親筆爲院校題寫了“嚴謹、博精、創新、奉獻”的院校訓;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對院校發展寄予了深切關注和殷切期望,溫家寶總理指出:“協和具有辦學的有利條件和優良的教學傳統,應該辦好,也一定能夠辦好,辦出協和的特色,爲國家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

醫科院與協和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爲協和醫學院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學院爲醫科院培養高層次人才,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5個分所)、7所臨牀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1個研究生院和5所分院。院校擁有一大批在醫藥衛生領域內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並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專家、教授。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2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5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2人,國家級和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9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其中3人爲學科評議組組長),在崗博士生導師398人,碩士生導師665人。

協和醫學院堅持小規模招生、高層次培養、高質量輸出的辦學宗旨,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凝練出“堅持醫學精英教育、實行高進優教嚴出、注重能力素質培養、強調三高三基三嚴、開放辦學博採衆長、傳揚優良文化傳統”的辦學特色。我校是首批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行審覈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的委託學位授予單位。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可分別授予醫學博士、理學博士(哲學博士)、醫理雙博士、工學博士、醫學碩士、理學碩士、工學碩士和管理學碩士等學位,每年授予博士學位人數位居全國醫學院校首位。現有各類在校生4075人,其中研究生2969人佔73%,本科生869人佔21%,專科生237人佔6%,呈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多年來爲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臨牀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學家,爲我國醫學教育、醫學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院校科研實力雄厚,醫學科研包括基礎醫學、臨牀醫學預防醫學藥物以及與醫藥學有關的生物、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覆蓋了醫學科學各領域。擁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部門開放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業試驗基地、17個國家級中心、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11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十一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共計6367項,累計獲科研項目資助額達22.1億,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資助金額佔61%;累計獲各類科技獎勵成果199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累計獲准專利215項,新藥證書7項;累計發表SCI論文3877篇,位居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院校擁有6所直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整形外科醫院血液病醫院皮膚醫院)和一所共建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病牀近5188張,集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於一體,在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疑難皮膚病、

遺傳性疾病器官再造、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的診治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衆多著名醫學專家是院校高超醫療水平的集中體現,他們是國家醫療保健委員會、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國家醫療事故鑑定專家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國醫療新技術、新標準的倡導者和開拓者。

院校圖書館是我國曆史悠久、藏書最爲豐富的醫學專業圖書館,被譽爲“協和三寶”之一。2000年被指定爲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學分中心,也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與生物醫學信息合作中心。藏書以生物醫學書刊爲主,總量超過50萬冊,其中尤以外文醫學期刊較爲豐富,許多重要期刊都是從創刊號成套入藏,目前外文醫學期刊收訂達5000餘種。此外,還藏有千餘部中醫古籍。所擁有的中國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系統面向全國開放,豐富的館藏資源爲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信息平臺。

院校十分重視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與數十個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研、教育、醫療領域的合作關係,有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包括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分別授予馬耳他共和國前總統文森特?塔博恩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前主席布坎南、施瓦茨名譽醫學博士學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李鍾郁先生都曾到院校訪問交流。自1985年以來,我校相繼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彼此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牀學習。經國家教育部批准,1993年起學校可自行接收政府計劃外自費留學生,1997年起又獲准招收我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學生來校學習。目前,院校已成爲國際醫學科學研究組織正式成員單位。

在2002年教育部、衛生部簽署共建協議的基礎上,在國務院領導同志和教育部、衛生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2006年9月,我校與清華大學實行緊密合作辦學,可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爲第二名稱,學校仍爲獨立法人單位,並進入“211”和“985”工程建設行列。兩校強強聯合辦學,共同探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創新模式。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面對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機遇,院校確立了將北京協和醫學院建設成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以精英教育爲特色的研究型醫學院校,將中國醫學科學院創建成爲中國醫學科學研究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和新型國家醫學科學院的戰略發展目標。協和人堅信:幾代協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濟、勤奮耕耘、開拓創新,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爲我國醫學科學事業和高等醫學教育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3 組織機構

3.1 綜合管理部門

黨政辦公室

宣傳部

人力資源處

組織

國際合作處

條件財務處

行政基建處

科技產業處

審計處

保衛處(部)

統戰部

紀檢監察室

機關黨委辦公室

工會

離退休工作處

3.2 業務管理部門

科技管理處

醫院管理處

教務處

學生處(學工部)--團委

研究生院

繼續教育處

3.3 非管理機構

信息中心

醫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教學服務中心

後勤服務中心

醫務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院學報》編輯部

3.4 院校直屬其他機構

繼續教育學院培訓中心

護理學院

出版社

協和醫藥總公司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育基金會

4 歷任校長

4.1 校長

麥克林(Franklin C. Mclean)

1918-1919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胡恆德(Henry S. Houghton)

1920-1928 1938-1942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顧臨 代理校長(Roger S. Greene)

1928-1938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代理校長

劉瑞恆

1929-1938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李宗恩

1947-1957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4.2 院校長

沈其震

1956-1958

著名醫學專家,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家

1959-1983

著名胸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吳階平

1983-1984

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顧方舟

1985-1992

病毒學教授,六十年代初成功研製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

1992-2001

免疫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德培

現任校長

博士生導師,1996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當選爲美國醫學科學院(IOM)與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長助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院校長。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5 院校徽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徽章爲璧形,寓意爲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徵生命的常新與永恆。 徽章的內容爲盾牌、殿堂、長卷、 訓辭和院校中英文名稱。 徽章上方的“協和盾牌”象徵抵禦疾病、護佑生命。其中蛇杖源於希臘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風神赫耳墨斯神杖。這是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其造型取自校名中的“和”,與“U”形盾邊中西互補、內外成趣。蛇杖下是翻開的書本,寓意爲開卷有益,其左右記載的“1917”、“1956”分別是校奠基和院命名的時間。盾徽既可做爲正徽--璧徽的組成部分在正式場合使用,也可做爲副微獨立使用於平時。 院校徽章從整體上體現爲生命科學的發展團結奮進的精神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