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

組織機構 教育機構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guó kē xué yuàn dà xué

2 英文參考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學(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爲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 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我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

基於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國科大形成了由京內4 個校區、京外5 個教育基地和分佈全國的116 個研究所組成的“大學校”。學校實行“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和“院所融合的領導體制、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培養體系”;完善了在集中教學校區完成課程教學和研究所科研實踐爲主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形成了以國科大爲核心和平臺、以研究所爲基礎和延伸的完整教育體系。目前,國科大在學研究生達3.96 萬餘名,其中博士生佔49%。迄今,國科大已經累計授予99 728 名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

國科大擁有一支由院系和研究所師資組成的高水平導師隊伍,擁有研究生開展科研實踐的一流科研環境。目前,全校研究生指導教師11 526 名,其中院士330 人,博士生導師5 759 名。分佈在各研究所的3 個國家實驗室、84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63 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41 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 以及衆多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爲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實踐平臺。

國科大擁有獨具優勢和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在理學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以及工學的力學、材料、能源電子與通信、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專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在保持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近年來還不斷加強應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

國科大擁有完備的學科體系, 共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9 個,分佈在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6個學科門類;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分佈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0 個學科門類,覆蓋了54 個一級學科。此外,國科大還擁有工程、工商管理、應用統計、應用心理翻譯、農業推廣、藥學、工程管理8 類專業學位授權點。另外,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還擁有169 個博士後流動站。

國科大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和現代化的教學、科研條件。國科大共有共享國家科學圖書館(簡稱:國科圖),國科圖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電子文獻,研究生可自由借閱和查詢,也可在各分院或各研究所的圖書館有針對性地查閱專業文獻。國科大教學設施優良,全面應用多媒體、網絡視頻教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國科大注重教學質量,嚴格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專業教材,鼓勵使用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語授課。

國科大基於中國科學院廣闊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俄羅斯科學院、美國科學院以及衆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聯繫和合作關係,與丹麥科教部及高校聯合創建了“中丹學院”等。

國科大擁有濃厚的育人文化氛圍。秉承中國科學院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傳統和“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院風,國科大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求真務實的科研品格、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國科大通過課程教學、學者報告、科研訓練(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學校還不斷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努力營造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

面向未來,國科大將秉持“科教融合、育人爲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的辦學理念,踐行“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的校訓,爲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而不懈奮鬥。

4 歷任院長

嚴濟慈(1978年3月至1985年7月)

管惟炎(兼)(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

谷超豪(兼)(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

湯洪高(兼)(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

朱清時(兼)(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

白春禮(兼)(2001年1月至今)

5 中國科學院大學歷史沿革

5.1 研究生正式招生開始於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聯合發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正式開始實行統一招收研究生,標誌着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開創。文件規定中國科學院爲培養科學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實習員,教育部爲培養高等學校的師資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員會,由當時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以及人事部丁華局長任副主任委員和各大學代表13人爲委員。招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所屬高校53名著名科學家、教授組成的15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測量機械、航空、電機、土木建築、化工、採礦冶金、農科、文史、心理、政法、財經)各科審查小組,審查錄取招收。

1951年計劃招收500名研究生,實際招收276名,其中中國科學院95名,中國人民大學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5.2 頒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

科學人才的培養是決定科學發展的主要環節。中國科學基礎薄弱,爲了有效地促進科學研究力量的成長,需要採取正規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合格的科學研究人才。1954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務常務會議決定組織研究生條例起草委員會,由副院長竺可楨任主席。7月29日,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1955年8月25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8月31日,由總理周恩來簽發命令公佈實施。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有關培養高級科學人才的條例。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吳有訓爲主任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委員會,9月15日開始招生報名。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以及院內各所的條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個專業,共50名。培養目標爲:“具有一定馬列主義水平,本門學科方面的堅實的基礎,有關國家建設的實際知識,能獨立地進行專業的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

1955-1965年,中國科學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11.2%,其中1963年高達全國招生總數的24.7%。1965年,中國科學院已有招生單位81個,佔當時全國招生單位總數的34.6%,在學研究生人數已近千名(943名),佔全國研究生總數的20.7%。

5.3 研究生教育恢復、發展時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標誌着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後的恢復。

1977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籌建我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是嚴濟慈院士,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學、和無線電技術、計算機工程、空間技術環境科學以及科學組織管理等專業。中國科學院的73個研究所與208所高校及中國社科院、部委所屬89個單位,於1978年招收了恢復研究生教育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科學院招收了1529名,佔全國招生總數的14.3%,佔全國招收理工科總數的22.8%。1978年10月14日開學。

1980年,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位條例規定“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共同進行。首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出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開始實施。

1982年6月中旬,經國務院學部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首先進行試點,進行了我國首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馬中騏(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謝民(中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趙林成、白志東、馮玉琳(中國科技大學)等6名研究生,分別獲得理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爲我國曆史上自己培養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我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培養了7名,佔全國總數的58%。

5.4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國科學院黨組高瞻遠矚,於2000年6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體制進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創辦新研究生院的共識。2000年12月2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從此,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001年2月,中國科學院下發文件,明確了研究生院“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即“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的職能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制,院所結合的師資隊伍,院所結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結合的培養體系”的組織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儀式在北京玉泉路園區隆重舉行,標誌着研究生院的建設與發展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6 招生機構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培養機構包括分佈在全國各地22個行政省市的117個研究院所和16個中國科學院大學直屬院系中心

6.1 中國科學院大學直屬院系中心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

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

科技管理學院

中丹學院

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

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

6.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招生培養機構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力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聲學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國家天文臺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過程工程研究所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氣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遙感應用研究所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

外語系

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

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

科技管理學院

動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電子學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所

電工研究所

軟件研究所

文獻情報中心

遺傳發育生物學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電子研究所

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電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丹學院

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

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

6.3 中國科學院大學瀋陽招生培養機構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金屬研究所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6.4 中國科學院大學長春招生培養機構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6.5 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招生培養機構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臺

聲學所東海研究站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城市環境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6.6 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招生培養機構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臺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6.7 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招生培養機構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測量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病毒研究所

6.8 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招生培養機構

廣州化學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華南植物園

廣州能源研究所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6.9 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招生培養機構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6.10 中國科學院大學昆明招生培養機構

雲南天文臺

地球化學研究所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6.11 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招生培養機構

國家授時中心

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地球環境研究所

6.12 中國科學院大學蘭州招生培養機構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

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6.13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疆招生培養機構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6.14 中國科學院大學合肥招生培養機構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

7 中國科學院大學聯繫方式

中國科學院大學位於北京,有4個校區。學校網站:http://www.gucas.ac.cn

7.1 雁棲湖校區

地址:   北京市懷柔區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

郵編:   101408

電話:   010-69671021

7.2 奧運村校區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3號

郵編:   100101

電話:   010-64807002

7.3 中關村校區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80號

郵編:   100190

電話:   010-62623686

7.4 玉泉路校區

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

郵編:   100049

電話:   010-8825603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