蹠疣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蹠疣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í yóu

2 英文參考

plantar wart

verruca plantaris

3 中醫·蹠疣

蹠疣(verruca plantaris)是指發生於足底的疣[1]

3.1 蹠疣病因病機

蹠疣多由局部氣血凝滯而成,外傷、摩擦常爲其誘因。

中醫學認爲,疣系陰血不足,肝失榮養,氣血不和,血枯生燥,筋氣外發於肌膚,或風毒之邪侵襲,阻於經絡,凝聚肌膚而成。

現代醫學認爲,疣爲病毒性皮膚病尋常疣乳頭瘤病毒引起,有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皮突延長等病理改變。

3.2 蹠疣症狀

蹠疣皮損初起爲小的發亮丘疹,漸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黃或污灰色,圓形,中央稍凹,周圍繞以增厚的角質環。因足底受壓,皮損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質層後可見疏鬆的白色乳狀角質物,邊緣可見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點,數目從幾個至幾十個不等。有明顯的壓痛,用手擠壓則疼痛加劇。好發於足蹠前後受壓處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3.3 需要蹠疣相鑑別的疾病

3.3.1 雞眼

雞眼蹠疣相鑑別。雞眼好發於足底、足緣及趾受壓部位,爲表面角層過厚所構成的圓錐形的角質栓,尖端伸人皮內,底呈圓錐形露於皮外,如雞眼狀,壓痛明顯,步履疼痛

3.3.2 胼胝

胼胝蹠疣相鑑別。胼胝也發於蹠部受壓處,爲表皮角質層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邊緣愈薄,無明顯壓痛,表面光滑,皮紋清晰。

3.4 蹠疣的治療

蹠疣不需內服藥物

3.4.1 外敷法

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烏梅肉(將烏梅用鹽水浸泡1天,搗爲泥狀)每次少許敷貼患處。

3.4.2 電灼法

在局部消毒麻醉下進行電灼,但不宜過深,以免影響癒合,或形成過大的疤痕。

3.4.3 手術

常規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與正常的皮膚交界處修割,然後止血鉗鉗住疣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見到一個疏鬆的軟芯,但軟芯周圍不易挖淨而易復發,故挖後可敷腐蝕藥,如千金散雞眼膏敷藥時間不宜過長,一般5—7天即可,否則,腐蝕過深影響癒合。

4 西醫·蹠疣

蹠疣發生在足蹠部的尋常疣。俗稱瘊子,由病毒感染引起。外傷和摩擦可爲其發病的誘因,足部多汗蹠疣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常因異物刺傷或摩擦後,皮膚完整性受破壞,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虛侵入而發病。

4.1 別名

瘊子

4.2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

4.3 症狀體徵

初起爲一細小發亮的丘疹,後逐漸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黃或污灰色,呈圓形,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若用小刀將表面角質削去,則見角質環與疣組織之間境界更爲明顯,繼續修削,見有小的出血點,此乃是延伸的真皮乳頭血管破裂所致。 若僅微量血液外滲凝固,則形成小黑點。好發於足跟、蹠骨頭或趾間受壓處,有時可在胼胝的基底上發生,或兩者同時並存。單發或多發,有時在一較大的蹠疣的四周,有散在性細小的針頭大的衛星疣。有時數個疣聚集在一起或互相融合形成一角質片塊,若將表面角質削去後,則見多個角質軟芯。

4.4 病因

外傷和摩擦可爲其發病的誘因,足部多汗蹠疣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

4.5 病理生理

尋常疣基本相同,但整個損害陷入真皮,角質層更爲增厚,並有廣泛的角化不全。棘層上部細胞的空泡形成亦較明顯,構成明顯的網狀。因常有繼發感染,故真皮內有較多的炎性細胞浸潤

深在掌蹠疣組織特徵爲在表皮下部的細胞胞質內有很多透明角質顆粒,它與正常透明角質不同,爲嗜酸性,在棘細胞層上部增大,互相融合形成形態不一、均質性、大的包涵體。此種包涵體圍繞在空泡化核的四周或被核四周空泡化而把它與核隔開。

4.6 特別提示

(1)疣在2~3年內可能自行消退,但也有不少病例此愈彼起,反覆發作,故自療必須堅持不懈。

(2)疣個數少者一般只需外治,多而經常發作,才需要配合中醫內治療法。

(3)心情鬱怒,肝火易動會誘發扁平疣生長。某些患者不用針對性藥物治療,而採取直接、間接暗示療法治療,疣也會脫落痊癒,足見精神與疣有一定關係。故患者內心世界宜恬靜歡快。

(4)忌酒和辛辣熱性食品。多喫新鮮果蔬,保證有足夠的維生素大便也需保持暢通。

(5)疣發數量多,選用外治上藥方法時,無需全數塗藥,只要選取最早生出的母疣上藥,母疣脫落,其它子疣也會相繼消失。

4.7 相關出處

現代皮膚病學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蹠疣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