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

職業衛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í yè xìng huà xué yuán xìng cù sǐ

2 英文參考

occupational chemical-induced sudden death

3 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的定義

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是指在職業活動中,由於化學物的毒作用,或進入化學物所造成的缺氧環境,或在急性化學物中毒病程中或者病情已基本穩定後,突然發生的心跳和呼吸驟停[1]

4 化學物所致猝死發生原因

化學物所致猝死,按其發生原因分爲兩種情況[1]

1. 化學物的毒作用

1.1 急性:某些化學物濃度極高,引起接觸者心跳和呼吸驟停;

1.2 遲發性:在急性中毒病程中或恢復期,突然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

2. 化學物所導致的缺氧:常由於貿然進入化學物所造成的缺氧環境,以缺氧和化學物毒作用所致的窒息猝死的主要原因。

5 引起化學源性猝死的主要化學物

[1]

1. 極高濃度接觸後立即引起電擊猝死的主要化學物品種

a) 氰和腈類化合物

b) 硫化氫

c) 易揮發有機溶劑汽油、酚、四氯乙烯,苯及同系物甲醇等;

d)一氧化碳

e) 刺激氣體

f) 其他化學物質氟硅酸鈉、矮壯素、磷化氫、二乙二胺(汽車制動劑)、重油、士的寧等;

g) 某些化學物皮膚灼傷可引起猝死氯乙酸、酚等。

2. 急性中毒病程中或恢復期,可引起猝死的主要化學物:

a) 有機磷農藥

b) 可溶性鋇鹽(碳酸鋇、氯化鋇);

c) 五氯酚鈉

d) 硫化氫

e) 氮氧化合物

f) 可引起嚴重心臟損傷的化學物如甲硫醇三氯乙烯、氯乙醇等。

3. 造成環境缺氧的主要化學物:

a) 氮氣;

b) 二氧化碳

c) 甲烷

d) 丙烷

e) 氬氣及其他惰性氣體

6 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的診斷

根據明確接觸致猝死化學物職業史,具有相應的臨牀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結合職業衛生學調查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猝死,方可診斷[1]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1]

a) 意外暴露於極高濃度化學物而突然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按GBZ 73、GBZ 74執行;

b) 在急性化學物中毒病程中或者病情已基本穩定突然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

7 鑑別診斷

[1]

主要除外心源性猝死腦血管意外肺栓塞急性出血胰腺炎肺結核咯血窒息等引起的猝死

由於猝死突然發生,故以心跳和呼吸驟停作爲診斷指標。心跳驟停最突出的表現爲意識突然喪失,捫不到大動脈搏動;呼吸驟停是指自主呼吸停止。出現這些情況應立即施行心肺腦復甦術

猝死的另一指標爲瞳孔擴大。由於瞳孔擴大常在呼吸、心跳停止稍後纔出現,在化學物中毒時,瞳孔大小受到各種因素干擾,如急性有機磷農藥氨基甲酸酪類農藥中毒可使瞳孔縮小;汽油有機溶劑中毒可擴大瞳孔。故本標準中未使用瞳孔擴大作爲猝死的診斷指標。

化學源性猝死發生前,可有短暫的頭昏暈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先兆症狀,也可在無先兆症狀的情況下,立即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化學物所致環境缺氧時的臨牀表現與缺氧程度密切相關:如空氣中的氧濃度<6%,可很快呼吸停止,繼而心跳停止而猝死,無先兆症狀;如空氣中氧濃度爲6%~10%,可有頭痛眼花耳鳴嘔吐、發紺、明顯倦意、喪失活動能力等先兆症狀,繼而陷入昏迷及呼吸驟停。

迅速安全撤離現場,評估現場,確保自身與傷員的安全,進入高危環境搶救病人者,應具有自救和救人的知識,做好自身防護,如佩帶供氣式防毒面具,繫好安全帶等。如突發事故,而現場缺乏合適自身防護設備時,則可利用當時當地的一切條件,如向密閉現場送人新鮮空氣等,在保證搶救者安全的情況下救出病人。

在搶救中,應用特效解毒劑品種方法病因不同而異。如氰化物中毒用亞硝酸鹽—硫代硫酸鈉;有機磷農藥中毒阿托品氯磷定;碳酸鋇、氯化鋇中毒氯化鉀等。

由於化學物中毒脫離現場後,一般不再繼續吸收毒物,且患者常無原發性疾病,故如能在化學源性心跳和(或)呼吸驟停所致猝死前及時搶救,復甦成功率較心源性猝死爲高。

8 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的處理

[1]

1. 迅速、安全救出現場。

2. 立即進行“心肺腦復甦術”。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復甦、早期電除顫、早期高級生命支持。

3. 在心肺復甦同時,去除受污染衣物,對受污染的部位進行清洗

4. 根據致病的化學物品種及病情等,可應用針對性特效藥物

5. 給予必要的其他緊急處理。

9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78—2010 職業性化學源性猝死診斷標準[Z].2010-03-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