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乳腺癌規範化診療指南(試行)

法規文件 診療指南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uán fā xìng rǔ xiàn ái guī fàn huà zhěn liáo zhǐ nán (shì xíng )

原發性乳腺癌規範化診療指南(試行)》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3年4月23日衛辦醫管發〔2013〕33號印發。

原發性乳腺癌規範化診療指南(試行)

2 1 範圍

本指南規定原發性乳腺癌(簡稱乳腺癌)的診斷依據、診斷、鑑別診斷、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案。

本指南適用於農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定點醫院乳腺癌的診斷和治療。

3 2 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指南。

2.1 乳腺癌  Breastcancer

全稱爲原發性乳腺癌,起源於乳腺導管、小葉的惡性腫瘤

2.2 乳腺癌保乳手術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乳腺腫物局部切除,根據活檢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

4 3 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於本指南。

3.1 ER:(Receptors, Estrogen)雌激素受體

3.2 PR:(Receptors, Progesterone)孕激素受體

3.3 CEA: (carcinoembryonicantigen) 癌胚抗原

3.4 CA125(cancerantigen 125)腫瘤抗原125

3.5 CA153:(cancerantigen 153)腫瘤抗原153

3.6 BI-RADS:(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乳腺X線象BI-RADS分類

5 4 診治流程圖

6 5 診斷依據

6.1 5.1 病因

月經初潮年齡和絕經年齡與乳腺癌的發病有關。初次足月產的年齡越大,乳腺癌發病的危險性越大。哺乳總時間與乳腺癌危險性呈負相關。有乳腺癌家族史、高脂飲食、肥胖、外源性雌激素過多攝入可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

6.2 5.2 高危人羣

5.2.1 有明顯的乳腺癌遺傳傾向者。

5.2.2 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患者

5.2.3 既往行胸部放療的淋巴瘤患者

6.3 5.3 臨牀表現及體徵

6.3.1 5.3.1 乳腺腫塊

乳腺癌最常見的症狀。常爲無痛性,有時伴有皮膚黏連、皮膚水腫橘皮樣變,皮膚潰爛等。部分有乳頭溢液,常見於發生於大導管者或導管內癌者。當病竈侵犯乳頭乳暈下區時,可引起乳頭偏向腫瘤一側、扁平、回縮、凹陷、糜爛等。

6.3.2 5.3.2 乳頭溢液

少數乳腺癌表現爲乳頭溢液。多爲血性溢液,可伴有或不伴有乳腺腫塊

6.3.3 5.3.3 淋巴結腫大

乳腺癌轉移腋窩淋巴結,表現爲腋窩單發或多發淋巴結腫大。而鎖骨上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爲乳腺癌晚期症狀

6.3.4 5.3.4 隱匿性乳腺癌

少數病例以腋窩淋巴結腫大作爲首發症狀而就診,而未找到乳腺原發竈。

6.3.5 5.3.5 炎性乳癌

生長迅速,臨牀表現爲乳腺廣泛發紅,伴有局部皮膚水腫,局部皮膚溫度可有輕度升高。本病易誤診爲乳腺炎,兩者鑑別要點是乳腺炎疼痛較重、局部皮膚溫度升高明顯,常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6.4 5.4 輔助檢查

6.4.1 5.4.1 實驗室檢查

乳腺癌腫瘤標記物在診斷方面均只能作參考。在術後復發和轉移監測方面可能更有價值。常用的有CAl53、CEA、CA125等。

6.4.2 5.4.2 影像檢查

5.4.2.1 乳腺X線攝影乳腺癌影像診斷最基本的方法,可檢出臨牀觸診陰性乳腺癌。常規攝片體位包括雙側乳腺內外側斜位(MLO)及頭足位(CC),必要時可採取一些特殊攝影技術,包括局部加壓攝影、放大攝影或局部加壓放大攝影,使病竈更好地顯示。不建議對35歲以下、無明確乳腺癌高危因素、或臨牀體檢未發現異常的婦女進行乳腺X線檢查。美國放射學會(ACR)制定了乳腺影像報告及數據系統(BI-RADS)分類,見附錄3。

5.4.2.2 乳腺超聲檢查 超聲成像簡便、經濟,無輻射,可用於所有懷疑爲乳腺病變的人羣,是評估35歲以下婦女、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婦女乳腺病變的首選影像檢查方法。可同時進行腋窩超聲掃描,觀察是否有腫大淋巴結

6.4.3 5.4.3 細胞學及病理組織檢查

5.4.3.1 細胞學組織學檢查:對乳頭溢液作細胞學塗片檢查乳頭糜爛疑爲Paget氏病時可行糜爛部位的刮片或印片細胞學檢查;細針穿刺吸取細胞學檢查簡便易行,應用廣泛,假陽性率約爲1%。針吸細胞學檢查對預後無影響。活組織檢查分切除和切取活檢。除非腫瘤很大,一般均應作切除活檢

5.4.3.2 粗針穿刺組織學檢查可在B超、乳腺X線像引導下進行,粗針穿刺檢查可獲得組織學證據,並可進行ER、PR、HER-2等免疫組化檢測,爲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建議有條件單位開展該項目,逐步取代開放活檢及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7 6 乳腺癌分類和分期

7.1 6.1 乳腺癌分類

乳腺癌組織學分類(WHO2003)

7.2 6.2 乳腺癌分期

原發腫瘤(T)

原發腫瘤的分期定義臨牀與病理一致。如果腫瘤大小體檢得到,可用T1、T2或T3來表示。如果用乳腺X線攝片病理學等其他方法測量得到,可用T1的亞分類腫瘤大小應精確到0.1cm。

AJCC乳腺癌TNM分期

Tx  原發腫瘤無法評估

T0  沒有原發腫瘤證據

Tis  原位癌 XE "?xml:namespace prefix = "spanstyle='font-size" /原位癌"?xml:namespace prefix = "spanstyle='mso-element" /

Tis(DCIS)導管原位癌

Tis(LCIS)小葉原位癌

Tis(Paget’s) 乳頭Paget’s病,不伴有腫塊

注:伴有腫塊的Paget’s病按腫瘤大小分類

T1  腫瘤最大直徑≤2cm

T1mi  微小浸潤癌,最大直徑≤0.1cm

T1a  腫瘤最大直徑>0.1cm, 但≤0.5cm

T1b  腫瘤最大直徑>0.5cm, 但≤1cm

T1c  腫瘤最大直徑>1cm, 但≤2cm

T2  腫瘤最大徑大>2cm, 但≤5cm

T3  腫瘤最大徑>5 cm

T4  無論腫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膚

T4a  腫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

T4b  乳腺皮膚水腫(包括橘皮樣變),或潰瘍,或不超過同側乳腺的皮膚衛星結節

T4c  同時包括T4a和T4b

T4d  炎性乳腺癌 XE "乳腺癌"

區域淋巴結(N)

臨牀

NX   區域淋巴結不能確定(例如曾經切除)

N0  區域淋巴結轉移

N1   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可活動

N2  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牀證據,但臨牀上發現有同側內乳淋巴結轉移*

N2a  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固定或相互融合

N2b  有內乳淋巴結轉移的臨牀徵象,而無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牀證據*

N3  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伴或不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臨牀上發現同側內乳淋巴結轉移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牀證據*;或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伴或不伴腋窩或內乳淋巴結轉移

N3a  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

N3b  同側內乳淋巴結腋窩淋巴結轉移

N3c  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

病理學分期(pN)

pNx  區域淋巴結無法評估(例如過去已切除,或未進行病理學檢查

pN0  無組織學上區域淋巴結轉移

pN1  1~3個同側腋窩活動轉移淋巴結,和/或通過前哨淋巴結切除發現內乳淋巴結有微小轉移竈,但臨牀上未發現**

pN1mi  微小轉移(>0.2 mm, 但<2.0 mm)

pN1a  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

pN1b  通過前哨淋巴結切除發現內乳淋巴結有微小轉移竈,但臨牀上未發現**

pN1  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以及通過前哨淋巴結切除發現內乳淋巴結有微小轉移竈,但臨牀上未發現**(在陽性腋窩淋巴結陽性淋巴結>3個的情況下,內乳淋巴結陽性即被歸爲pN3b,以反映腫瘤符合的增加)

pN2  4-9個同側腋窩轉移淋巴結轉移;臨牀上發現內乳淋巴結轉移,但腋窩淋巴結轉移

pN2a  4-9個同側腋窩轉移淋巴結轉移(至少一個轉移竈>2.0 mm,)

pN2b  臨牀上發現內乳淋巴結轉移,但腋窩淋巴結轉移

pN3   10個或更多的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鎖骨淋巴結轉移, 或臨牀顯示內乳淋巴結轉移伴一個以上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或3個以上腋窩淋巴結轉移和前哨淋巴結切開檢測到內乳淋巴結顯示微轉移而臨牀上未顯示;或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

N3a  10個或更多的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鎖骨淋巴結轉移

N3b  臨牀顯示內乳淋巴結轉移伴一個以上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或3個以上腋窩淋巴結轉移和前哨淋巴結切開檢測到內乳淋巴結顯示微轉移而臨牀上未顯示

N3c  同側鎖骨淋巴結轉移

注:* “臨牀上發現”的定義爲:影像檢查淋巴結閃爍掃描除外)、臨牀體檢異常

** “臨牀上未發現”的定義爲:影像檢查淋巴結閃爍掃描除外)或臨牀體檢爲發現異常

M  遠處轉移

Mx  遠處轉移無法評估

M0  無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

臨牀分期標準

0期

TisN0M0

I期

T1N0M0

II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

IIB期

T2N1M0

T3N0M0

IIIA期

T0N2M

T1N2M0

T2N2M0

T3N12M0

IIIB期

T4N0M0T4N1M0,T4N2M0

IIIC期

任何T,N3M

IV期

任何T任何N,M1

8 7 診斷和鑑別診斷

8.1 7.1 診斷

8.1.1 7.1.1臨牀診斷

乳腺位於體表,詳細詢問病史和臨牀體檢,多數腫塊可得以正確診斷,進一步的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早期患者腫塊微小或不明確,體檢不易觸及,需藉助多種影像檢查方可診斷。

8.1.2 7.1.2 病理診斷

建議治療前採用粗針穿刺檢查,以獲得病理組織學證據,並進行ER、PR、HER-2等免疫組化檢測

8.2 7.2 鑑別診斷

8.2.1 7.2.1 乳腺增生

病史較長,多伴有乳腺疼痛,並向腋窩、肩部放射,可伴有腫塊腫塊質地較韌,邊界不規則,隨月經週期變化。

8.2.2 7.2.2 纖維腺瘤

多見於年輕女性,病史較長,腫塊邊界清,光滑。

8.2.3 7.2.3 分葉狀腫瘤

鑑別診斷較困難,需病理學檢查證實。

8.2.4 7.2.4 乳腺脂肪壞死

外傷史,腫塊質地較硬,難與乳腺癌區別,一般腫塊比較表淺,有皮膚受累症狀,鑑別診斷需病理學檢查

9 8 治療

9.1 8.1 治療原則

乳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個體化綜合治療乳腺癌治療的發展趨勢。治療前應對疾病有一個準確的評估,當病變侷限於局部或區域淋巴結時,以局部治療爲主,輔以術前術後的全身治療。當病變較廣泛或已有遠處轉移時,則以全身治療爲主,局部治療爲輔。

9.2 8.2 手術治療

對於臨牀分期Ⅱ期以下而無手術禁忌證的病人宜首選手術治療。術後根據病理情況選擇合適的綜合治療手段。對於Ⅲ期乳腺癌,應先術前化療再手術。

9.2.1 8.2.1 手術方式

8.2.1.1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式,適用於Ⅰ、Ⅱ期及Ⅲ期患者

8.2.1.2 乳腺單純切除術 適用於乳腺原位癌

8.2.1.3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簡稱保乳術) 是早期乳腺癌治療發展趨勢,但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建議市縣級醫院開展此類手術。對於適合保乳手術的患者,如患者有保乳願望,可到具備相應資質的醫院治療。保乳術適應證:①單發病竈或局竈性微小鈣化竈;②腫塊≤3cm;③乳房足夠大,行腫瘤切除術後乳房外型無明顯改變;④病變位於乳暈區以外的部位;⑤無膠原血管性疾病及胸壁/乳腺長期照射史;⑥病人自願。保乳術的絕對禁忌證:①不同象限二個或以上腫瘤;②瀰漫性微小鈣化(多發散在惡性鈣化);③腫瘤切緣連續多次陽性;④妊娠期乳腺癌;⑤既往接受過患側乳腺或胸壁放療。

9.2.2 8.2.2 乳腺癌術後復發風險的分組

見附錄4

9.2.3 8.2.3 綜合治療

參見乳腺癌放射治療原則和術後輔助全身治療原則。

9.3 8.3 放射治療(不具備放療條件轉上級醫院

9.3.1 8.3.1 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後的放射治療

8.3.1.1 適應證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後均需放射治療。

8.3.1.2 放療開始時間保乳術後首次放療應在術後4-6周內,切口癒合後開始放療。

8.3.1.3 放療技術和劑量可採用常規技術,也可採用三維適形或調強技術。全乳照射劑量45~50Gy,1.8~2Gy/次,5次/周。全乳照射結束後,一般需要瘤牀區補量10~16Gy/5~8次。

8.3.1.4 照射部位選擇 ①腋窩淋巴結清掃或前哨淋巴結活檢陰性,或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腋窩淋巴結清掃徹底(腋窩淋巴結檢出數≥10個),且不含有其他復發高危因素的患者,照射靶區只包括患側乳腺;②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的患者照射靶區需包括患側乳腺和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含有其他高危復發因素,如年齡≤40歲、激素受體陰性淋巴結清掃不徹底或淋巴結轉移的比例大於20%,Her-2/neu過表達等的患者照射靶區除了包括患側乳腺外,也可以考慮包括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③腋窩未作解剖或前哨淋巴結轉移而未做腋窩淋巴結清掃者,照射靶區還需要包括腋窩

9.3.2 8.3.2 乳腺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後放

8.3.2.1 適應證具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 需術後放

原發腫瘤最大直徑≥5 cm,或腫瘤侵及乳腺皮膚、胸壁;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的T1/T2患者,尤其是具有下列高危復發風險:年齡≤40歲,腋窩淋巴結清掃數目<10個,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比例>20%,激素受體陰性,Her-2/neu過表達時,也可以考慮放療。

8.3.2.2 術後放療部位及劑量

胸壁和鎖骨上是術後輔助放療的常規靶區。術後輔助放療的常規劑量爲50 Gy/5周/25次,對於高度懷疑有殘留的區域可局部加量至60 Gy或以上。在照射技術上,多數患者常規放療技術就可以滿足臨牀需要

9.4 8.4 化學治療

9.4.1 8.4.1 乳腺癌術後全身輔助治療的選擇

見附錄5

9.4.2 8.4.2 輔助化療原則

8.4.2.1禁忌

妊娠婦女、年老體衰且伴有嚴重內臟器質性病患者

8.4.2.2 化療方案與注意事項

以含蒽環類聯合化療方案(4-6個週期)爲主。例如:AC方案(環磷酰胺 600mg/m2,d1;阿黴素 60mg/ m2,d1;21天爲一週期);

上述方案基礎上增加紫杉醇,對於部分患者可以提高療效,可與蒽環類藥物聯合或序貫,共6-8週期。不建議減少週期數和劑量

9.4.3 8.4.3 輔助內分泌治療原則

8.4.3.1適應激素受體(ER和/或PgR)陽性乳腺癌

8.4.3.2內分泌治療與其它輔助治療的次序 一般在化療之後應用,但可以和放射治療以及靶向治療同時應用。

8.4.3.3絕經患者輔助內分泌治療方案 首選三苯氧胺20mg/d×5年。治療期間注意避孕,並每年行一次婦科檢查。加或不加卵巢去勢(手術或藥物)。

8.4.3.4絕經患者輔助內分泌治療 首選芳香化酶抑制劑單獨應用,或與三苯氧胺序貫,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患者可選擇三苯氧胺。治療時間爲5年。

9.4.4 8.4.4 術後輔助Herceptin治療臨牀指南。

8.4.4.1適應證 Her-2/neu基因過表達的腫瘤>1cm各期可手術的乳腺癌

8.4.4.2禁忌證 治療前左心射血分數(LVEF)<50%。

9.4.5 8.4.5 新輔助化療

8.4.5.1 新輔助化療的適應證 適合臨牀IIB、III期的乳腺癌患者

8.4.5.2 新輔助化療的禁忌

8.4.5.2.1 未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浸潤乳腺癌(推薦獲得ER,PR,Her-2/neu等免疫組化指標,不推薦將細胞學作爲病理診斷標準)。

8.4.5.2.2 妊娠早、中期婦女。

8.4.5.2.3 年老體衰且伴有嚴重心、肺器質性病變等預期無法耐受化療者。

8.4.5.3 新輔助化療的實施

8.4.5.3.1 化療方案 含有蒽環類和紫杉類的方案(序貫或聯合)爲主;

8.4.5.3.2 療效評估及化療療程 建議每2個週期進行療效評估。應從體檢影像學兩個方面評價乳腺原發竈和腋窩淋巴結轉移竈療效。無效的患者建議暫停該方案化療,改用手術、放療或者其它全身治療措施(更換化療方案或改行新輔助內分泌治療)。爲2-6個治療週期

9.4.6 8.4.6 晚期乳腺癌的化療、內分泌治療

8.4.6.1 化療

8.4.6.1.1 一線方案 根據既往治療方案選擇含蒽環和/或紫杉類方案。

8.4.6.1.2 二線方案 根據一線方案選擇含吉西他濱、卡培他濱、鉑類、長春瑞濱等方案。

8.4.6.1.3 三線或以上方案 可選擇對晚期乳腺癌有效的其他藥物,包括:鉑類,絲裂黴素足葉乙甙等。

8.4.6.2 內分泌治療

對於ER和/或PR陽性患者,根據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情況,給予三苯氧胺絕經前)、去勢治療(絕經前)或芳香化酶抑制劑(絕經後)。其他有效的內分泌治療還包括:孕激素、託瑞米芬、雄激素等。內分泌治療和化療交替應用也可作爲化療後的維持治療。

8.4.6.3 靶向治療

HER2過表達者,可根據情況在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靶向治療(曲妥珠單抗),或靶向治療單獨使用。

10 9 隨訪

10.1 9.1 隨訪時間

術後(或結束輔助化療後)第1-2年每3個月1次,第3-4年每4-6個月1次,第5年開始每年1次。

10.2 9.2 隨訪檢查內容

觸診體檢肝臟超聲血生化血常規

10.3 9.3 其他特殊檢查

乳房X線(每年1次),婦科檢查三苯氧胺治療中每年1次),骨密度(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中)。

11 附錄1 乳腺癌手術後病理描述(模板)

左/右側乳腺改良根治/單純切除/區段切除標本大小--×--×--釐米,附梭形皮膚--×--釐米,表面所見(桔皮徵/陳舊瘢痕/新鮮切口);乳頭所見(內陷/糜爛/結痂);切面所見:結節/瘢痕樣質硬區/腫物,單發/多竈,大小/分別大小--×---×--釐米;位於 象限;結節/腫物境界/包膜,色澤質地軟/硬/韌,粗顆粒/細膩/魚肉樣,有無囊性變和出血/壞死結節腫瘤乳頭釐米,距最近基底切緣釐米;周圍乳腺檢查所見及必要的陰性所見。 腋窩脂肪中找到淋巴結(數/多/十餘/數十餘)枚(標準≥10枚),直徑      釐米。

12 附錄2 乳腺癌手術後病理診斷報告內容

1、腫瘤

(1)組織分型

(2)組織分級(浸潤性導管癌,非特殊型)

(3)相關原位癌

(4)微小鈣化

(5)大小(多竈腫瘤分別報告)

(6)脈管浸潤/瘤栓

(7)其他組織受累情況(皮膚乳頭胸肌筋膜胸肌等)

2、切緣(無腫瘤,有原位癌,有浸潤癌)

3、周圍乳腺及其他病理所見

4、區域淋巴結(包括前哨淋巴結腋窩清掃及單獨送檢淋巴結

5、總數(≥10枚)

6、受累的數目

7、遠處轉移(單獨送檢)

8、其他組織/器官(單獨送檢)

9、特殊的輔助檢查結果(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化染色-ER,PR,C-erbB-2等)

10、有困難的病理提交上級醫院或請專家進行會診(提供原始病理報告以覈對送檢切片的正確減少誤差,提供充分的病變切片或蠟塊,以及術中所見等)。

13 附錄3 乳腺X線像BI-RADS分類

參考美國放射學會(ACR)制定併爲國際廣泛採用的乳腺影像報告及數據系統BI-RADS第四版 (BI-RADS,Breast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American College ofRadiology (ACR).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system . 4th ed . Reston,Va: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03)制訂。報告內容包括以下5方面:

1. 臨牀病史:無症狀篩查或臨牀症狀描述

2. 乳腺類型:根據腺體比例分爲四型:脂肪型、少量腺體型、多量腺體型、緻密

3. X線影像所見:採用乳腺影像專業詞彙對包括腫塊、鈣化、結構扭曲、不對稱緻密、特殊徵象及其它所見、病竈部位等進行描述

4. 與既往片比較

5. 總體評價:

(1)未定類別

0類:現有影像未能完成評價,需要增加其它影像檢查,包括加壓點片、加壓放大、加拍其它體位,或行超聲檢查

(2)最終類別

1類:陰性,乳腺X線攝片無異常發現。

2類:良性發現,存在明確的良性病竈,無惡性徵象。包括鈣化的纖維腺瘤、多發的分泌性鈣化、含脂肪的病變(脂性囊腫脂肪瘤、輸乳管囊腫及混合密度的錯構瘤)、乳腺內淋巴結血管鈣化、植入體、有手術史的結構扭曲等等。

3類:良性可能大的病竈,建議短期隨訪。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期望此病變在短期(小於1年,一般爲6個月)隨訪中穩定或縮小來證實判斷。這一類的惡性率一般小於2%。觸診陰性的無鈣化邊界清晰的腫塊、局竈性的不對稱、簇狀圓形或/和點狀鈣化這三種徵象被歸於此類。建議在此後6個月時對病竈側乳腺進行X線攝影複查,第12個月與24個月時對雙側乳腺進行X線攝影複查,如果病竈保持穩定,則可繼續隨診;若病竈有進展,應考慮活檢

4類:可疑惡性的病竈,但不具備典型的惡性徵象,應考慮活檢。這一類包括了一大類需臨牀干預的病變,此類病變無特徵性的乳腺癌形態學改變,但有惡性的可能性。再繼續分成4A、4B、4C,臨牀醫生和患者可根據其不同的惡性可能性對病變的處理做出最後決定。

4A:需要活檢但惡性可能性較低的病變。對活檢細胞學檢查爲良性的結果比較可以信賴,可以常規隨訪或半年後隨訪。將可捫及的部分邊緣清晰的實性腫塊纖維腺瘤、可捫及的複雜囊腫和可捫及的膿腫均歸在於此類。

4B:中度惡性可能。對這組病變穿刺活檢結果可信度的認識,放射科醫生和病理科醫生達成共識很重要。對邊界部分清晰、部分浸潤腫塊穿刺纖維腺瘤脂肪壞死的可以接受,並予隨訪。而對穿刺結果爲乳頭狀瘤的則需要進一步切取活檢予以證實。

4C:更進一步懷疑爲惡性。形態不規則、邊緣浸潤的實質性腫塊新出現的簇狀分佈的細小多形性鈣化可歸於此類。

5類:高度提示惡性的病竈,有典型乳腺癌影像學特徵,惡性可能性大於95%,應進行活檢形態不規則、毛刺狀邊緣的高密度腫塊、段或線樣分佈的細線狀和分支狀鈣化、不規則帶毛刺腫塊且伴不規則和多形性鈣化均歸於此類。

6類:已行活檢證實爲惡性,臨牀應採取適當措施。這一分類用在活檢已證實爲惡性但還未進行治療的影像評價上。主要是評價活檢後的影像改變,或監測手術前新輔助化療的影像改變。

14 附錄4 乳腺癌術後復發風險的分組

危險度分級

低度危險

淋巴結陰性 並同時具備以下特性

標本中病竈大小(pT)≤2cm,

分級a 1級

瘤周脈管未見腫瘤侵犯b

Her-2 基因有過度表達或擴增c

年齡≥35歲

中度危險

淋巴結陰性 且具備下列至少一條:

標本中病竈大小(pT)≥2cm,

分級 2-3級

有瘤周脈管腫瘤侵犯

Her-2基因過度表達或擴增

年齡≤35歲,腋淋巴結1-3個陽性但沒有Her-2過度表達和擴增。

高度危險

淋巴結1-3個陽性者 且 Her-2過度表達或擴增。

淋巴結4個或以上轉移者。

a:組織學分級/核分級

b:瘤周脈管侵犯存在爭議,它隻影響腋淋巴結陰性患者危險度分級;並不影響淋巴結陽性者的分級。

c:Her-2的測定必須經嚴格質量把關的免疫組化或FISH檢測。

15 附錄5 乳腺癌術後全身輔助治療的選擇

危險級別

ER/PR陽性

ER和PR狀況不明

ER和PR陰性

低危

內分泌治療

不用

內分泌治療或不用

不適用

中危

單用內分泌治療或化療→內分泌治療

化療→內分泌治療

化療

高危

化療→內分泌治療

化療→內分泌治療

化療

16 參考文獻

1、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11年版). 中國癌症雜誌, 2011,21: 367-417.

2、VeronesiU, Cascinelli N, Mariani L, et al. Twenty-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with radical mastectom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NEngl J Med, 2002,347:1227-1232.

3、Effects of chemotherapy and hormonal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on recurrence and 15-year survival: an overviewof th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05,365:1687-1717.

4、Morrow M, Strom EA, Bassett LW, et al.Standard for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breastcarcinoma. CA Cancer J Clin, 2002,52:277-300.

5、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08. CA Cancer J Clin, 2008,58:71-96.

6、NCCN. Breast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in Oncology v. 1,2012

7、 董志偉,谷銑之. 臨牀腫瘤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7.

8、Goldhirsch A, Ingle JN, Gelber RD, Thresholds fortherapies: highlights of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09Ann Oncol. 2009;20(8):1319-13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