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飲滑泄

中醫病證名 泄瀉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ì yǐn huá xiè

2 英文參考

frequent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溢飲滑泄爲病證名[1]。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又稱飲瀉[1]。爲水飲漬於胃而致之滑泄[1]。《張氏醫通·大小府門》:“水漬入胃,名爲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湯五苓散並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之病也。”

4 關於滑泄

滑泄見又稱滑瀉[2]。《華氏中藏經·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多爲久瀉久虛下脫,以致泄瀉不能自制[2]。《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肛門)如竹筒,日夜無度。”常兼見飲食減少,手足厥冷或腫脹,形寒氣短消瘦,或發虛熱等症[2]。多因泄久氣陷下脫所致[2]。治宜固澀止脫,扶正祛邪[2]。又分寒滑、熱滑[2]。寒滑者,脾腎虛寒,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肉豆蔻補骨脂炮姜肉桂之類,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訶子丸等方[2]。熱滑者,中氣下脫熱邪稽留,宜用固腸丸訶子散等方[2]

5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3][4])爲病名[5]。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5],又稱下利(漢唐時期)[6]。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6]。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6]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6]

鍼灸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7]。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7]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8]

詳見泄瀉條。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治療溢飲滑泄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