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方劑學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ǐn

2 英文參考

fluid reten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rin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國家基本藥物

與飲有關的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信息

序號基本藥物目錄序號藥品名稱劑型規格單位零售指導價格類別備註
55643生脈飲口服液10ml0.81元中成藥部分*
55743生脈飲口服液10ml(無糖)0.89元中成藥部分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劑型規格爲代表品。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3、備註欄中標示用法用量的劑型規格,該劑型中其他規格的價格是基於相同用法用量,按《藥品差比價規則》計算的。

4、表中劑型欄中標註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病名·飲

飲爲病名,飲證的總稱。指臟腑病變過程中滲出並積存於腔道內的清稀液體[1] 。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飲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脈證並治》:“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諸飲者,皆由榮衛氣否澀,三焦不調,而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其證因飲在各經而異[2],《證治匯補》卷二:“飲分各經,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滿,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爲溺結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黃腫相似,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息賁。”治療初宜分消,次宜調養,虛宜溫中,久宜暖腎[2]

痰飲是因飲邪留於腸胃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治宜溫陽化飲,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等。[3]

懸飲是因飲邪停留於脅肋部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飲後水流在脅下,咳睡引痛,謂之懸飲。”證見脅下脹滿,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甚則轉身及呼吸均牽引作痛,或兼乾嘔短氣等。治宜逐飲爲主。方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等。本證類似多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4]

溢飲多因大渴暴飲過多,或水氣溢於肢體肌表所致。《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症見身體痛重,支節煩疼,或兼見喘咳胸悶等。治宜溫肺化飲,發汗去邪。方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苓神術湯等。[5]

支飲是因飲邪停留於胸膈之間,上迫於肺,肺失肅降所致。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主要症狀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能平臥,外形如腫,或兼見頭暈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堅等。治宜溫肺化飲平喘爲主。方用小青龍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6]

5 方劑劑型之一·飲

飲爲方劑劑型之一[6]。如甘露飲香薷飲[6]

6 飲食水谷之總稱·飲

飲爲飲食水谷之總稱[6]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火精四布,五經並行。”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