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養生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養生

養生是指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等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出《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抱朴子內篇·微旨》謂:“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矣。”養生內容廣泛,方法衆多,而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是代表性的養生學觀點。養生是人類個體有意識的自我調養身心、保養生命的一類自主性活動。先秦典籍如《孟子》、《莊子》、《荀子》等中均有“養生”一詞。《靈樞·本神篇》:“故智者之養生也,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長,長生久視。”中國傳統養生學術以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形神合一、整體觀念、臟腑經絡等爲基礎理論,提出了養正卻邪、協調陰陽、形神共養、動靜適度、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和調臟腑氣血、養氣保健、起居有時等養生基本法則,包括藥養、食養、氣養、神養、逸養、房事養生等範疇,通過日常飲食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