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痙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jìng

2 概述

陽痙:1.剛痓;2.痙病四肢厥冷者。

3 剛痓·陽痙

陽痙爲病證名[1]。一作陽痓[1]。指剛痓,即剛痙[1]。《丹溪心法·痓》:“陽痓曰剛,無汗。”

3.1 症狀

症見發熱無汗惡寒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攣急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弦緊等[2]

3.2 辨證論治

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一作痙,餘同)。”又:“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又:“痓爲病(一本痓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聖濟總錄》治傷寒剛痙,選用石膏湯羚羊角湯犀角大黃散等方[2]風熱盛亦可致剛痙[2]。《醫醇賸義·溼熱暑》:“剛痙者,頭痛項強,手足搐逆,甚則角弓反張發熱無汗,此風熱盛也,熱傷營血筋脈暴縮,風入經絡肢節拘攣風熱合而爲病,赤芍連翹散主之。”

4 痙病四肢厥冷者·陽痙

陽痙是指痙病四肢厥冷者[2]

4.1 辨證論治

證治準繩·雜病》:“痙既以有汗無汗剛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然陽痙不厥逆。”

治宜清熱、涼血祛風,用羚羊角散麥門冬散等方[2]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