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翳包睛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赤膜下垂 中醫常見病 黑睛病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yì bāo jīng

2 英文參考

vascular neb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nn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annuscarnos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avy drooping pann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血翳包睛(heavy drooping pannus)爲病證名[1]。見《銀海精微》。又名彩雲捧日(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是指以赤脈從四周蔓延整個黑睛赤膜下垂重症[2]

赤膜下垂(prolapse of red membrane trachomatous pannus[3])爲病證名[4]。又名垂簾翳(《銀海精微》)、垂簾膜(《世醫得效方》卷十六)、赤脈下垂(康維恂《眼科菁華錄》)。是指以赤脈密集似膜,從黑睛上緣向下延伸,形似垂簾爲主要表現的眼病[4][4]。若病情嚴重,赤膜從四周漫掩整個黑睛,則稱爲血翳包睛赤膜下垂多爲椒瘡所致[5]

赤膜下垂血翳包睛二證是一種病的不同階段[5]

血翳包睛相當於西醫學沙眼性角膜血管[5][5]

4 血翳包睛病因

血翳包睛多系肝肺風熱壅盛,心火內熾瘀血凝滯所致[5]。常併發於椒瘡並由赤膜下垂演變而來[5]

因患椒瘡,肺肝風熱壅盛,致成赤膜下垂;若心火內熾肝熱亢盛,血分瘀熱氣血壅阻,則赤脈叢生,形成血翳包睛[5]

5 血翳包睛症狀

目經大成》卷二:“此症初起,或左或右,赤腫狂痛,淚流如湯,畏避不敢向陽,恍若暴風客熱。失治,赤脈大小縱橫,貫過風輪。越宿,加頭痛便祕赤脈陡大,變成血障。障復實而成翳,厚蔽震巽輪廓。強掰開視,黑白無有,惟一體血肉,故曰血翳包睛。”

血翳包睛患者“眼中赤澀,腫痛淚出,漸有赤脈通睛,常時舉發,久則發筋結厚,遮滿烏睛,如赤肉之相,故名曰血翳包睛。”(《銀海精微》)[5]

赤膜下垂初起,黑睛上緣出現灰白色菲薄翳膜,且赤脈密集牽絆,下垂至黑睛,與未波及之黑睛呈明顯的分界線[5]赤脈盡頭處,常有細小星翳,每見羞明流淚,痛癢兼作,視力下降,翻轉胞瞼,可見椒瘡累累成片[5]

嚴重者,赤絲翳膜遮滿黑睛,成爲血翳包睛[5]患者赤膜漸次變大增厚,且有赤脈從鼻側、顳側及下方漫入黑睛,縱橫滿布,而形成血翳[5]。自覺灼癢澀痛,羞明流淚頭痛視昏[5]。若血翳積厚如肉,佈滿黑睛,則視力受到嚴重障礙,難辨人物[5]

6 赤膜下垂垂簾障的鑑別

證治準繩·七竅門》謂:“垂廉障證,生於風輪,從上邊而下,不論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紅赤乃變證,非本病也。”可見翳膜顏色之紅與白,赤脈之多與無,爲鑑別二症之要點[5]

7 血翳包睛的治療

血翳包睛治宜內外結合,內治以清熱疏風涼血化瘀爲主;外治重在磨障退翳,並結合劆洗泄熱消瘀[5]。可選用菊花通聖散破血紅花散加減[5]。外點石燕丹[5]

7.1 辨證治療

辨證以局部症狀爲主[5]。初起只覓一片赤膜薄薄垂下者,病情尚輕,其中赤脈細小,色微赤,頭目不痛者,病緩少變[5]。若赤脈粗大,翳膜肥厚,血翳堆滿黑腈者,病情嚴重,往往不易消退或難以全部消退[5]

7.1.1 肝風熱,血熱壅滯

7.1.1.1 症狀

赤膜下垂赤脈盡頭星翳叢生,怕熱羞明,沙澀刺癢,頭目疼痛舌紅苔黃脈數[5]

7.1.1.2 證候分析

椒瘡病情增劇,風熱由肺及肝,故赤膜白睛貫入黑睛赤脈盡頭星翳叢生。因風熱壅盛,氣血疼滯,故見熱癢、澀痛、羞明等症。舌紅苔黃,脈數爲熱甚的表現。[5]

7.1.1.3 治法

清肝瀉熱,涼血化瘀[5]

7.1.1.4 方藥治療

退紅良方[備註]退紅良方(《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 龍膽草、焦山桅、連翹甘菊花、密蒙花桑葉黃芩、生地、草決明夏枯草 主治:赤膜下垂、血翳包晴。加味。方中膽草、山糖、黃芩夏枯草連翹清肝降火,瀉肺清熱;桑葉菊花草決明清熱祛風退翳明目;生地涼血,再加涼血活血藥物,如丹皮紅花以消赤膜。亦可選用歸芍紅花散[備註]歸芍紅花散(《審視瑤函》):當歸大黃、梔仁、黃芩紅花(以上均酒洗微炒)、赤芍藥甘草白芷防風生地黃連翹等分。 主治:椒瘡赤膜下垂血翳包睛加減。[5]

7.1.2 肝熱熾,熱壅血瘀

7.1.2.1 症狀

黑睛血翳滿布,甚或堆積如肉,白睛紫赤,畏熱羞明目珠刺痛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數[5]

7.1.2.2 證候分析

心火內熾肝熱熾盛,致赤膜發展擴大,血翳滿布黑睛。因熱致瘀,因瘀化熱,瘀熱交熾,可致血翳堆積如肉。因實火爲患,若遇光熱則加重,放畏熱羞明。目內血絡瘀滯,故目珠刺痛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數,爲心肝熱盛之徵。[5]

7.1.2.3 治法

清心瀉肝涼血破瘀[5]

7.1.2.4 方藥治療

破血紅花散[備註]破血紅花散(《銀海精微》):當歸梢、川芎赤芍藥枳殼、蘇葉、連翹黃連黃芪梔子大黃蘇木紅花白芷薄荷升麻等分。 主治:赤膜下垂血翳包睛加減。方中黃連梔子連翹清心瀉肝大黃枳殼寬腸通便當歸川芎赤芍蘇木紅花活血破瘀;白芷升麻薄荷祛風清熱。證屬實熱體質未虛,故方中黃芪可去。若頭痛珠脹,可再加膽草瀉肝;若口渴喜飲,可加石膏以清胃熱;若小便赤澀,可合導赤散[備註]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 主治:瞼弦赤爛赤脈傳睛凝脂翳赤膜下垂血翳包睛清心導熱。赤痛消退,則轉用退翳明目之劑。[5]

7.2 外治

(1)若翳膜紅赤,用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備註]眼珠灌膿方(《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生軍、瓜萎仁、生石膏玄明粉枳實梔子夏枯草、銀花、黃芩花粉竹葉 主治:凝脂翳黃液上衝千里光眼藥水[備註]千里光眼藥水(《醫院製劑》修訂本):千里光全草50g,蒸餾水適量,共製成100 ml。 製法:取千星光洗淨,瀝乾,切細,加5~6倍乙醇,浸2~8日,過濾,藥渣再用4~5倍量乙醇浸2日,合併兩次浸液,回收乙醇,濃縮液加蒸餾永50ml,攪拌,加石蠟2g,在水浴上加熱使完全熔化,冷後,於冰箱中放置1h,將凝結在藥面上之石蠟除乾淨,溶液再加蒸餾水至100mL加1%活性炭,攪拌加熱煮沸10 min,放冷;抽濾脫炭,過濾至澄明,用蒸餾水調整至100ml,即得。 主治:暴風客熱金疳白澀症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瞳神緊小瞳神幹缺滴眼。待星翳平復,改用犀黃散[備註]犀黃散(《中醫眼科學講義》1964年):西月石粉15g、冰片9g、麝香0.9、犀黃1.2g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貯,用時點於內眥。 主治:椒瘡粟瘡火疳白澀症聚星障赤膜下垂血翳包睛澀化丹[備註]澀化丹(《眼科六經法要》):赤石脂300g、甘五180g,以上二味共研極細末,然後薄荷30g、姜蠶30g、麻黃30g、北細辛15g、蔓荊子30g、紫草21g、龍膽草12g、黃連3g、蘆薈3g,草鳥12g,水煎去渣,鹽浸石脂、甘石,綿紙封貯器口,日曬夜露,平時再加空青石80g、珊瑚9g、琥珀6g、上血竭6g、珍珠1.5g,共研極細膩。每晚取少許點幹障上.翳膜厚者可加硇砂少許(不可多加)。珍珠需用未經穿孔者,塞入白豆腐內,加水煮2h,方能取出研束合藥。點眼以磨障退翳。[5]

(2)引起瞳神縮小者,須結合用擴瞳藥物[5]

(3)瞼內椒瘡累累者,須結合劆洗法以消瘀積[5]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9.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
  5. ^ [5]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98-99.

治療血翳包睛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