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療法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é wèi mái xiàn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acupoint catgut-embedding therapy

point embedding therapy

4 概述

穴位埋線是在腧穴皮下埋藏羊腸線,通過連續性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機體陰陽氣血平衡的一種美容治療技術

6 禁忌症

嚴重心臟病、糖尿病肺結核活動期、發熱、婦女妊娠期及局部皮膚感染者。

7 準備

1.備埋線針,或改良12號腰椎穿刺針(針芯前端磨平),或三角針,或尖頭手術刀片、手術刀柄、三角縫針,縫合絲線。

2.常規皮膚消毒用品,洞巾,血管鉗,注射器,鑷子,持針器剪刀

3. 0.5%~1%鹽酸普魯卡因,0或1號鉻制消毒羊腸線,消毒紗布及敷料等。

8 方法

1.按病情選定穴位,用甲紫標記。

2.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按無菌操作,戴手套、鋪洞巾,在穴位兩側用1%普魯卡因作皮丘局麻(直埋法時行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即可)。

3.埋線方法

(1)橫埋法(穴位穿線法):用三角縫針穿羊腸線(球結膜壓線),在局麻皮丘處進針經穴位深層肌肉組織穿穴位,可利用縫針對肌層加壓刺激,使有酸脹感後,從穴位另一側出針,用止血鉗夾住腸線尾端,來回抽拉數次(如病情需要,可連續穿幾個穴位;距離過長可分段穿線),然後剪去外露線頭,提起皮膚使線頭全部退入皮下。用碘酊點擦後敷料包紮5-7d。根據不同部位,線可埋成直線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環形等;如球結膜埋線,可在角膜外緣、按時鐘3、6、12點位置進針,作環形埋線。

(2)直埋法:取長1-1.5cm的羊腸線,放入腰椎穿刺針的針腔前段,針從局部刺入穴位,達到應有深度及有酸脹感後,一邊壓針芯,一邊將針抽出使腸線埋入組織內。起針後,用碘酊點壓針孔,敷料包紮3-5d。

(3)結紮法:用尖刀片在局麻皮丘上切開皮膚長約0.2-0.5cm,用彎止血鉗插入穴位深處按摩彈撥,使產生痠麻脹熱感,然後將已穿有羊腸線的縫針從切口處刺入,穿過穴位深層,從另處穿出皮膚,再從出針處往回刺,經穴位淺層至切口出針,將兩線頭適當拉緊打結(局部肌肉鬆弛的應拉緊些),將線頭埋入切口深處,局部消毒包紮5-7d。按病變部位不同,還可採用半環形、8字形、環形結紮。結紮法常用於肌肉鬆弛無力的患者,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

4.每次埋1-3穴,每隔20-30d埋線1次;用結紮法每隔l-2月1次,4-5次爲1療程。

9 併發症及處理

(1)埋線1~5d內,局部可能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炎症反應,無須處理。

(2)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於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乙醇棉球擦去,再覆蓋消毒紗布。

(3)施術後患處局部溫度可升高,可持續3~7d,無需處理。少數就醫者可有全身反應,於埋線後4~24h內體溫上升,一般約38℃,局部無感染現象,一般不需處理,持續2~4d後體溫可恢復正常。

(4)施術後可能出現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核細胞計數增高的現象,應注意觀察,對症處理。

(5)如併發感染,一般在施術後3~4d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6)個別對羊腸線過敏的就醫者在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反應,甚至切口脂肪液化、羊腸線逸出。應適當做抗過敏處理。

(7)可能發生神經損傷所致功能障礙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給予對症處理。

10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所埋腸線不可暴露皮外;結紮處應避開重要神經血管,以免損傷

2.埋線多選取肌肉比較豐滿部位的腧穴,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取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治療皮膚病時,可採用病竈局部取穴辨證取穴結合。操作宜輕巧,用力均勻,避免斷針;胸背部埋線注意針刺方向和深度,嚴忌過深,防止刺傷內臟。根據腧穴的不同部位掌握埋線深度。以埋在皮下組織肌肉之間爲宜,但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注意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神經

3.埋線後3-4d內可能出現局部疼痛紅腫、全身疲乏、低熱、針眼或刀口有乳白滲液等,屬正常反應,不需處理,可自行消失。若滲液較多,局部顯著隆起,可擠出滲液,消毒後敷裹。如有局部明顯瘙癢、紅腫、疼痛及全身發熱過敏反應,可予抗過敏治療。

4.埋線3-4d後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有發熱者,可能有感染應及時抗菌治療。

5.採用結紮法後,如局部疼痛加劇,且伴有放射痛者,可能由於結紮過緊或結紮到神經,應將羊腸線剪斷;如局部出血經壓迫止血無效者,可能傷及血管,應將腸線抽出,必要時結紮止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