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檢查

化驗及醫學檢查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ōng bù CT jiǎn chá

3 概述

胸部所具有的良好自然對比,使許多病變能通過普通X線檢查而得到診斷。因此,普通X線檢查在胸部病變的診斷上用處十分廣泛,而CT一般不作爲首選方法。但CT所具有的密度分辨率高以及斷面成像,無重疊干擾等優點,對普通X線檢查有一定診斷難度的縱隔病變、肺內微小病變以及對胸內淋巴結增大的診斷有着特殊價值。因此,CT已成爲胸部某些病變診斷的重要補充檢查方法

4 適應

胸部CT檢查適用於:

①常規X線檢查發現病變需進一步定性或定位者,如肺或縱隔腫塊大小形態、內部結構、密度特點、準確部位及與周結構的關係;肺癌有無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增大的肺門血管抑或腫大淋巴結等。

②臨牀上有痰細胞學陽性,肺功能異常等表現,高度疑診爲胸部病變,但常規X線檢查陰性者。CT有助於發現微小病竈或位於縱隔旁、心臟後、橫膈周圍以及胸膜下等區域的隱匿病竈。

③導向穿刺活檢及某些介入治療的定位。

5 禁忌

無特殊禁忌

6 準備

1.應向病人介紹該檢查的目的、方法,以取得病人配合。

2.應首先檢查胸片。

7 方法

7.1 1.體位、呼吸

常規取仰臥位,雙臂上舉於頭兩側。掃描時需屏住呼吸,以避免呼吸活動造成的僞影,一般取深吸氣末閉氣。爲了使每次掃描時間均在同一呼吸時相進行,掃描前需訓練患者掌握呼吸深度,取得病人的良好配合。有時爲了避開背部肺組織血液墜積效應的影響以顯示病竈,或爲了了解胸水的流動性,鑑別包裹性積液,可改用俯臥位檢查

7.2 2.掃描範圍、層厚及層間隔的選擇

掃描的範圍常規包括肺尖至肺底,以免遺漏病變,一般採用10mm層厚和10mm層距的連續掃描。對肺門部或肺內較小病竈可採用5mm或更薄的層厚。層厚及層距均爲相同厚度的掃描理論上不會遺漏檢查組織,但如病人呼吸深度掌握不好,可造成掃描層面的不連續而致遺漏檢查範圍。螺旋CT的容積掃描可避免產生這種現象。一般用層厚和每秒進層牀速均爲10mm的條件掃描(即pitch=1)。圖像重建時,相鄰層面可根據需要而彼此部分重疊,這樣既可避免部分容積效應,也可避免遺漏病變。

分辨率CT(HRCT)作爲常規CT的一種補充,近年在胸部X線檢查的運用中受到廣泛重視。由於它能清晰顯示肺組織的細微結構,因此主要用於瀰漫性病變的診斷和鑑別。達到肺高分辨CT應具有的基本技術條件是:薄層掃描,層厚1mm~1.5mm;使用高空間分辨算法(骨重建算法);運用512×512的矩陣,同時用高kV和高mA以減少圖像噪聲。HRCT掃描的範圍應根據臨牀需要而定。對常規CT發現的局竈病變,如支氣管狹窄、阻塞、支氣管擴張等,可在病竈處另加掃3~4層HRCT,層距3mm~5mm或1cm,以顯示病竈的細節。瀰漫性肺部疾患應從主動脈弓平面至右膈上,以1mm~1.5mm層厚,3cm~4cm的層距掃描,這樣可以顯示上、中、下肺野的病變。

7.3 3.掃描時間

應採用短時間掃描,一般爲2s~4s,新型CT機掃描時間可縮短至1s或更短。螺旋CT的掃描時間與設置的掃描範圍有關。如病人肺功能較好,可以一次屏氣完成全胸部的掃描。如病人不能屏氣足夠長的時間,可將胸部掃描範圍分爲上下兩部,分兩次屏氣完成檢查。但需要注意,所設置的兩次掃描範圍應有部分重疊,以避免兩次屏氣時因呼吸深淺度不一致而造成檢查部位的遺漏。

7.4 4.造影檢查

造影增強的目的是增加病竈與周圍正常組織的對比。因胸部具有良好的自然對比,故一般不需造影增強,但對於顯示胸部的血管性病變,鑑別縱隔內腫塊或增大淋巴結與大血管,瞭解病變與血管的關係,以及顯示合併肺不張腫塊大小、範圍,則可用造影增強檢查。一般採用靜脈團注法(bolus injection),也可用快速靜脈滴注法,能取得較好的增強效果。

7.5 5.窗技術

由於構成胸部的組織複雜,CT值的範圍較寬,肺組織與胸壁、縱隔的密度差較大,因此需用兩種不同的窗寬窗位分別觀察肺野和縱隔,即肺窗和縱隔窗。肺窗的窗寬常用1000Hu~1500Hu,窗位-400Hu~-700Hu,適於顯示肺實質。縱隔窗所用的窗寬爲300Hu~500Hu,窗位爲30Hu~60Hu,適於顯示縱隔內結構。高分辨CT一般採用肺窗。

8 注意事項

1.胸部CT檢查要訓練患者呼吸,掃描時屏氣,防止僞影產生。

2.有些病例如肺部腫塊性病變,縱膈肺門病變要給予強化掃描幫助診斷。

3.增強檢查前4個小時患者禁飲食,增強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情況以防過敏反應發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