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竅

中醫口齒科 中醫耳鼻喉科學 五臟 臟腑 中醫學 中醫解剖部位名 中醫基礎理論 解剖學同名器官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qiào

2 英文參考

psychological apertur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he source of one’s intellectual capacity

the capacity for clear thinking

the intellect[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ongu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心竅:1.心的苗竅;2.心神之竅。

4 心的苗竅·心竅

心竅指心的苗竅,即舌[1]。《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主舌……在竅爲舌。”

舌(tongue)爲解剖學同名器官[2]。舌爲五官之一[3]。又名靈根[3][4]心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位於口腔[4]。是人體味覺、幫助咀嚼和言語的器官[5][6]

4.1 舌與臟腑的關係

舌內應於心,《景嶽全書》卷二十八認爲:“舌爲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舌者心之官也。”

4.2 舌的功能

舌司味覺,與吞嚥、發音有密切關係[6]。《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認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也”。《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篇》:“舌者,音聲之機也。”

4.3 舌的經脈循行

舌之根部稱爲舌本,舌之尖部稱爲舌尖,舌之兩側稱爲舌旁,舌底經筋稱爲舌系,舌之中部稱爲舌中[6][6]足太陰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經,“挾舌本”;足太陰經別,“貫舌中”;足少陰經別,“直者,系舌本”;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手少陰絡,“系舌本”;足厥陰脈“絡於舌本”(見《黃帝內經靈樞·經脈》)[6]

4.4 舌的診斷意義

臨牀上,觀察舌的色、質、形態舌苔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6][6]。舌爲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爲胃氣的反映。經脈中,手少陰之別舌本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厥陰之脈絡於舌本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7]。因此,臟腑有病,可以影響舌的變化[7]舌診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質舌苔形態色澤潤燥等變化,藉以辨別病邪的性質、病勢的深淺、氣血盛衰津液的盈虧和臟腑虛實[7]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質可辨臟腑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但兩者必須結合,再與其他症狀參照,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7]

5 心神之竅·心竅

心竅指心神之竅[7]心藏神,古人認爲心竅通利則神志清爽,心竅邪閉阻則神昏癲狂,故有痰迷心竅之說[7]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3.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4.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