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治療

醫療技術名 心理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íng wéi zhì liáo

2 英文參考

behavio(u)r therapy

3 概述

行爲治療環境中反覆出現的刺激,包括人自己行爲的結果,通過獎賞或懲罰的體驗,分別“強化”或“弱化”某一種行爲行爲治療的任務是設計新的學習情景,使合適的行爲得到強化、塑型,使不合適的行爲得到弱化、消退

4 適應

行爲治療適用於:

1.各型神經症性障礙。

2.發育障礙。

3.康復治療,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訓練,社會行爲矯正。減少慢性疾病的消極影響。

5 禁忌

1.存在複雜內心衝突的神經症,以及明顯的人格障礙,屬於相對禁忌證。

2.衝擊療法引起強烈的心理不適,厭惡療法的負性痛苦刺激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須在徵得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後慎用;尤其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適應能力脆弱者,要避免使用。

6 準備

1.由具有社會認可身份、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實施。

2.在專門的醫療機構和心理衛生機構、場所實施。

3.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不濫用、誤用。

4.制定治療計劃、目標。

7 方法

1.行爲的觀測與記錄

定義目標行爲:辨認並客觀和明確地描述行爲過度或行爲不足的具體內容。

2.行爲功能分析  對來自環境行爲者本身的,影響或控制問題行爲的因素做系統分析。包括行爲問題是否屬於習得的;屬於行爲缺陷或不足,還是行爲過剩;周圍環境怎樣影響問題行爲,問題行爲所導致的後果;與患者動機及引起問題行爲的先行刺激有何關係。

分析爲基礎,確定靶行爲——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或各個治療階段中需要加以改變的具體問題行爲

3.放鬆訓練

(1)漸進性放鬆:採取舒適的坐位臥位,從上到下,漸次對各部位的肌肉先收縮5~10s,同時深吸氣和體驗緊張的感覺;再迅速地完全鬆弛30~40s,同時深呼氣和體驗鬆弛的感覺,如此反覆進行。練習時間從幾分鐘到30min。

(2)自主訓練:自主訓練有6種標準程式,即沉重感(伴隨肌肉放鬆);溫暖感(伴隨血管擴張);緩慢的呼吸;心臟慢而有規律的跳動;腹部溫暖感;額部清涼舒適感。在指導語的暗示下,緩慢地呼吸,由頭到足的逐部位體驗沉重、溫暖的感覺,即可達到全身放鬆。

4.系統脫敏療法

(1)評定主觀不適單位(SUD)。通常以5分、10分或100分制評定。讓患者學會按標準衡量自己的主觀感覺

(2)鬆弛訓練:按前述方法訓練6~8次訓練,並且佈置家庭作業。要求能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可以隨意放鬆,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

(3)設計不適層次表:讓患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感受,對每一種刺激因素引起的主觀不適進行評分(SUD),然後按其分數高低將各種刺激因素排列成表。

(4)系統脫敏:由最低層次(或合適的較低層次)開始脫敏,進行鍼對該層次刺激的鬆弛訓練,直至暴露刺激因素時不再產生緊張焦慮然後入針對上一個層次的鬆弛訓練。在脫敏之間或脫敏之後,將新建立的反應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即現場脫敏,不斷練習,鞏固療效。脫敏過程需要8~10次,1/d或隔日1次,每次30~40min。

5.衝擊療法  又稱爲滿灌療法。讓患者直接面對大量引起焦慮恐懼的情況,甚至過分地與懼怕的情況接觸,使恐怖反應逐漸減輕、消失。治療前應向患者介紹原理與過程,告訴患者在治療中須付出痛苦的代價。

6.厭惡療法  通過輕微的懲罰來消除適應不良行爲。當某種適應不良行爲即將出現或正在出現時,當即給予一定的痛苦刺激,如輕微的電擊、針刺或催吐藥,使其產生厭惡的主觀體驗。對酒依賴的患者的治療可使用阿撲嗎啡去水嗎啡催吐藥

7.自信訓練  運用人際關係的情景,幫助患者正確地和適當地與他人交往,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1)情景分析:瞭解來訪者對某類事情的態度和看法。

(2)尋找適當行爲:治療師與患者共同找出問題領域中的適宜行爲,觀察他人有效的行爲,使患者認識到同一種問題還可能有另一種解決或應對方法

(3)實際練習:採用角色扮演方法,使患者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主動模仿學習新的行爲方式

(4)遷移鞏固:每次自信訓練進行完後,給對方反饋,佈置家庭作業或鼓勵來訪者把學習到的新的行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8.模仿角色扮演  幫助患者確定和分析所需的反應,提供榜樣行爲和隨時給予指導、強化

9.塑造法  用於培養一個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標行爲。步驟:

(1)定義目標行爲

(2)確認初始行爲

(3)選擇塑造步驟,循序漸進。

(4)提供強化刺激

(5)對各個連續的趨近行爲實施差別強化

8 注意事項

1.以助人、促進健康爲目的,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利益。

2.遵守技術規範和倫理原則,並符合法律的要求。

3.治療中能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良反應

4.技術可以通過學習達到掌握,能進行合理解釋,不使用超自然理論。

5.對於精神病理現象從條件化作用的角度作出過分簡單化的理解和處理,可能對於存在複雜內心衝突的神經症患者產生“症狀替代”的效應,在消除一些症狀的同時導致出現新的症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