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bàn xià jiā fú líng tāng

2 概述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金匱要略方論》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

3.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湯

3.2 別名

大半夏湯半夏茯苓湯茯苓半夏湯小半夏湯小半夏茯苓湯、小茯苓半夏湯茯苓散

3.3 組成

半夏18克 生薑15克 茯苓9克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作四兩)[1]

3.4 功能主治

金匱要略方論》卷中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功能降逆化飲。治停飲嘔吐心下痞心悸頭眩[1]

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痰飲多汗小便不利

3.5 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1]

上藥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以水7升,煮取1升5合,分2次溫服

3.6 臨牀應用

胃脘痛:格桑某某,女,30歲,藏族牧民。因飲食生冷而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時喜溫、喜熨、喜按腹脹,食慾減退,吞酸噯氣,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脈微沉緊,爲過食生冷,,寒積於中,陽氣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溫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半夏40g(先煎半小時),茯苓30g,生薑30g。服藥四劑後諸證全部消失而愈。

3.7 各家論述

1.《金匱玉函經二注》:經雲: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矣。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半夏生薑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3.8 附註

大半夏湯(《活人書》卷十八)、半夏茯苓湯(《雞峯普濟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湯(《宣明論方》卷六)、小半夏湯(《傷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湯(《仁齋直指方論》卷七)、小茯苓半夏湯(《普濟方》卷一三八)、茯苓散(《普濟方》卷一六六)。本方方名,《外臺祕要》引作“半夏茯苓湯”。

4 衛生寶鑑·補遺》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

4.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湯

4.2 組成

半夏5兩,生薑8兩,茯苓3兩,白朮2兩,陳皮2兩,甘草2兩。

4.3 功能主治

衛生寶鑑·補遺》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吐而身熱,或不熱者。

4.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5 製備方法

上銼。

5 筆花醫鏡》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

5.1 方名

小半夏加茯苓湯

5.2 組成

半夏3錢(姜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1錢,生薑3片(加蒼朮更效)。

5.3 主治

筆花醫鏡》卷一方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飲停膈間。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