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子癇 子癇

中醫學 中醫婦科學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ān zhào zǐ xián zǐ xián

2 註解

3 疾病科屬

婦科

4 疾病概述

懷子而病癇,名子癇子癇發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產時或產後。孕婦突然眩暈倒僕、抽搐昏迷者,稱子癇,又稱妊娠癇證子癇是由先兆子癇發展而來。先兆子癇往往出現子腫子暈的病證,並見前驅症狀,如頭暈、視物不清、上腹不適、胸悶嘔惡、面浮肢腫等。檢查可有高血壓、蛋白尿、水腫叄大症狀(或居其二),稱“先兆子癇”。中醫妊娠癇證,實際上包括了先兆子癇及癇。先兆子癇子癇是一個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本病是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課題。

5 診斷要點

1、先兆子癇是在子暈子腫的基礎上出現自覺症狀,如頭暈頭痛、視物不清、煩躁不安,胸悶不適等。檢查可見血壓升高、水腫、蛋白尿叄大症狀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癇的基礎上出現突然抽搐昏迷者,即可診斷爲子癇,是最危重的階段。

3、應與癲癇厥證相鑑別。

6 辨證分析

孕婦肝腎或脾腎素虛,因孕重虛陰血益虧,肝失濡養,則肝陽上亢,亢極風動;或水不濟火,心肝火盛。風助火威,風火相煽,發爲子癇。或聚溼成痰,痰火交熾,矇蔽清竅,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臟腑失養髮爲子癇者。此病以臟腑虛損、損血不足爲本,風、火、痰、瘀爲標。子癇重在預防,在子腫子暈先兆子癇階段應積極治療,防止發展。一旦發生子癇,危及母體胎兒性命,必須中西醫結合搶救。

7 辨證論治

7.1 服虛肝旺型

證見

妊娠中晚期,頭暈目眩頭痛頭脹耳鳴腰痠口乾咽躁,煩躁不安,手指發麻,尿少便祕舌紅,有裂紋,脈弦滑數。

治法

滋陰養血,平肝潛陽

方藥

主方:杞菊地黃丸(董西園醫級》)合二至丸(汪昂醫方集解》)加味處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藥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黃2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20克,石決明30克,鉤藤15在。水煎服。

7.2 脾虛肝旺型

證見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體浮腫頭暈目眩或頭麻頭重胸悶泛惡,納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實。舌淡泮,脈緩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潛陽

方藥

主方:白朮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處方白朮30克,雲苓30克,大腹皮20克,陳皮6克,生薑皮15克,石決明30克,白芍20克,鉤藤15克,丹蔘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說明:上述兩個證型爲先兆子癇階段。

7.3 肝風內動

證見

孕晚期或正值產時或產後1~2日,頭暈頭痛,視物不清,煩躁不安,顏面潮紅,突發全身抽搐牙關緊閉,甚則昏不知人。舌紅或絳,苔薄黃,脈弦滑數。

治法

平肝熄風止痙。

方藥

主方:羚羊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處方羚羊角粉3克,鉤藤30克(後下15分鐘),桑葉15克,杭菊花15克,川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黃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草6克,全蠍10克,赤芍15克,丹蔘15克。水煎服。對昏迷不醒者,可鼻飼給藥。或救醒後再服。

7.4 痰火上擾型

證見

妊娠晚期或產時或新產後頭暈頭痛胸悶泛惡,忽然倒僕,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氣粗痰鳴。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清熱豁痰,開竅止痙。

方藥

主方:萬氏牛黃清心丸(萬全《痘疹世醫心法》)加減處方:天然牛黃0.3克(沖服),川黃連9克,黃芩15克,山梔子15克,鬱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黃9克,全蠍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說明:上述各證型,如出現面色黯滯,舌黯有瘀斑,則爲挾瘀之徵,可在原方中選加當歸川芎丹蔘桃仁紅花益母草赤芍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環。如反覆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醫結合搶救,並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腎功能檢測,防止酸中毒臟腑功能衰竭。子癇常於帛搐後自然作產,且產程快,必須儘快做好分娩處理。若病情穩定,仍未作產,必要時可終止妊娠,產後仍需預防產後子癇發生

7.5 其他療法

1、鍼灸療法抽搐者,針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沖昏迷者,針刺人中百會湧泉風池

2、預防與調護本病以預防爲主。定期做好產前檢查,及時治療子腫子暈及出現先兆子癇的各種症候,防止進一步發展爲子癇。一旦發生子癇,危及母體胎兒,應做好有關護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