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胠俞

經穴別名 腧穴學 五胠俞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qū shù

2 概述

五胠俞:1.譩譆之別名;2.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五穴。

3 譩譆的別名·五胠俞

五胠俞經穴別名[1]。即譩譆[2]。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注。《黃帝內經素問·刺瘧》:“五胠俞各一。”王冰注:“五胠俞譩譆。”

穴位譩譆
漢語拼音Yixi
羅馬拼音Yihsi
美國英譯名Happy Giggling
各國代號中國BL45
日本45
法國莫蘭特氏V40
富耶氏
德國B40
英國B40
美國BI45

譩譆經穴[3](Yìxī[4]BL45),又作噫嘻。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別名五胠俞[5]。屬足太陽膀胱經[5]。令病人發譩譆之聲,此穴位局部能動應手指,故名譩譆[5]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脹滿,肩胛內廉痛,腰脅痛癲狂癇證癡呆,不眠,虛勞煩熱熱病汗不出,咳嗽氣喘嘔吐目痛目眩瘧疾肩背痛熱病胸痛,現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療心包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腋神經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痙攣,膈肌痙攣等。

3.1 譩譆的別名

五胠穴(《黃帝內經素問·刺瘧》),噫嘻

3.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胗絡季脅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3.3 穴名

令病人發譩譆之聲,此穴位局部能動應手指,故名譩譆[5]

譩,通“噫”,傷痛聲。《集韻》:“噫,傷也,又痛聲。”譆,通“嘻”,悲恨聲。《說文》:“譆,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譩譆,哀痛聲,即噫嘻。《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大風汗出,灸。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壓之令病人呼,應手。”王冰注:“以手壓之,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指動矣……因取爲名爾。”《鍼灸甲乙經》:“以手痛按之,病人言譩譆是穴。”按壓取穴時,病人常有畏痛譩譆之聲,因而得名。[6]

3.4 所屬部位

背部[7]

3.5 譩譆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譩譆穴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7]

譩譆穴位脊柱區,第六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7]

譩譆穴位於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鍼灸甲乙經》);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鍼灸資生經》)[7]

譩譆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譩譆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的位置

譩譆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的位置

譩譆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噫嘻穴的位置

譩譆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3.6 譩譆穴的取法

譩譆穴位脊柱區,第六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7]

俯臥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靈臺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俯臥位,第6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8]

3.7 譩譆穴位解剖

譩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間隙。有肋間動、靜脈後支。分佈着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膚由第五、六、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重疊分佈。(參看督俞等穴)

3.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8]

3.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6、第7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肩胛神經和第6、第7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動脈分支分佈[9]

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通過[9]

3.8 譩譆穴的功效與作用

譩譆穴具有宣肺理氣通絡止痛的功效。

譩譆穴有寬胸利脅、清熱安神作用[9]

譩譆穴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熱、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久不愈及胸腹悶脹、肩背脅肋痛、鼻黃等症。[9]

3.9 譩譆穴主治病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脹滿,肩胛內廉痛,腰脅痛癲狂癇證癡呆,不眠,虛勞煩熱熱病汗不出,咳嗽氣喘嘔吐目痛目眩瘧疾肩背痛熱病胸痛,現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療心包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腋神經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痙攣,膈肌痙攣等。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脹滿、肩胛內廉痛、腰脅痛癲狂癇證癡呆、不眠、虛勞煩熱熱病汗不出、咳嗽氣喘嘔吐目痛目眩瘧疾[9]

譩譆穴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痛瘧疾熱病[9]

譩譆穴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痛瘧疾熱病[9]

譩譆穴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瘧疾肩背痛[9]

現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療心包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9]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腋神經痛;

2. 其它:感冒心包炎哮喘瘧疾,腰背肌痙攣,膈肌痙攣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斜刺0.3~0.5寸[9]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9]

斜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脹感[9]

注意譩譆穴體內對應心臟,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氣胸[9]

3.10.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3.11 譩譆穴的配伍

譩譆定喘膻中,有理氣寬胸止咳平喘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譩譆大椎外關,有解表清熱截瘧作用,主治熱病瘧疾

譩譆膻中內關中府,治胸痛[9]

譩譆太淵肺俞風門,治哮喘[9]

譩譆大椎後溪風池,治瘧疾[9]

3.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脅少腹而痛脹,譩譆主之。小兒食晦頭痛譩譆主之。

循經考穴編》:諸瘧不愈,虛煩勞熱胸痛引脊,膊內廉病。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肩背痛目眩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7.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3.
  6. ^ [6]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1.
  9.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8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