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60—2006 絲蟲病診斷標準

寄生蟲 絲蟲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寄生蟲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S 260—2006 sī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biāo zhǔn

2 英文參考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larias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59

備案號:17598—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 260—2006《絲蟲病診斷標準》(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laria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於2006年04月07日發佈,自2006年12月01日起實施,GB 15985—1995《絲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作廢。

4 發佈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通告

衛通〔2006〕7號

現發佈《包蟲病診斷標準》等5項標準爲強制性行業標準,《尿中碘的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測定方法》爲推薦性行業標準,其編號和名稱如下:

強制性行業標準:

WS 257—2006包蟲病診斷標準

WS 258—2006黑熱病診斷標準

WS 259—2006瘧疾診斷標準

WS 260—2006絲蟲病診斷標準

WS 261—2006血吸蟲病診斷標準。

推薦性行業標準:

WS/T 107—2006尿中碘的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測定方法(代替WS/T 107—1999)

以上標準於2006年12月1日起實施。自實施之日起,WS/T 107—1999廢止。

特此通告。

2006年4月7日

5 前言

本標準是在GB 15985—1995《絲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的基礎上制定的,GB 15985—1995作廢。

本標準的附錄B、C是規範性附錄,附錄A是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全國地方病寄生蟲病標準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孫德建、伍衛平、鄧緒禮、孫風華、段績輝、楊發柱、陳錫欣。

絲蟲病診斷標準

6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淋巴絲蟲病班氏絲蟲病馬來絲蟲病)各期,即微絲蚴血癥急性絲蟲病慢性絲蟲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標準和鑑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於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機構對絲蟲病的診斷。

7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2.1 絲蟲病 filariasis

是由絲蟲成蟲寄生人體所引起的寄生蟲病,在我國特指淋巴絲蟲病,包括班氏絲蟲病馬來絲蟲病

2.2 微絲蚴血癥 microfilaremia受檢者血內含有微絲蚴

2.3 急性絲蟲病 acute filariasis

感染絲蟲而引起的急性臨牀表現,如非細菌感染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常反覆發作。患者常無微絲蚴血癥

2.4 慢性絲蟲病 chronic filariasis

感染絲蟲而引起的慢性臨牀表現,如淋巴水腫象皮腫乳糜尿鞘膜積液等。患者常無微絲蚴血癥

2.5 絲蟲病流行區 endemic area of filariasis有當地感染微絲蚴血癥者的地區。

8 3 診斷依據

8.1 3.1 流行病學

居住在絲蟲病流行區,或者有傳播季節在流行區居住史(參見附錄A)。

8.2 3.2 臨牀表現(參見附錄A)

馬來絲蟲病的臨牀表現限於肢體,而班氏絲蟲病除肢體外還累及泌尿生殖系統

8.2.1 3.2.1 急性絲蟲病

急性絲蟲病表現爲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常反覆發作。

8.2.2 3.2.2 慢性絲蟲病

慢性絲蟲病的主要臨牀表現有淋巴水腫象皮腫乳糜尿鞘膜積液

8.3 3.3 實驗室檢測

8.3.1 3.3.1 病原學檢測

血液檢查微絲蚴淋巴液鞘膜積液乳糜尿微絲蚴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見附錄B)。

8.3.2 3.3.2 血清檢測

快速免疫色譜試驗(ICT)檢測班氏絲蟲抗原或ELISA檢測絲蟲特異IgG4抗體(見附錄C)。

9 4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病原學檢查血清檢查等予以診斷。

10 5 診斷標準

10.1 5.1 微絲蚴血癥

5.1.1 傳播季節流行區居住史。5.1.2 血液檢查微絲蚴陽性。確診依據:具備5.1.1和5.1.2。

10.2 5.2 急性絲蟲病

5.2.1 傳播季節流行區居住史。

5.2.2 有非細菌感染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臨牀表現,並排除其他病因

5.2.3 快速免疫色譜試驗(ICT)檢測班氏絲蟲抗原陽性或ELISA檢測絲蟲特異IgG4抗體陽性。5.2.4 血液檢查微絲蚴陽性微絲蚴陽性史。

臨牀診斷病例:應同時具備5.2.1和5.2.2,或兼有5.2.3。確診病例:臨牀診斷病例加5.2.4。

10.3 5.3 慢性絲蟲病

5.3.1 長期流行區居住史。

5.3.2 有符合絲蟲病發病特點和規律的淋巴水腫象皮腫鞘膜積液乳糜尿等臨牀表現,並排除其他病因,或兼有5.2.2的表現。

5.3.3 快速免疫色譜試驗(ICT)檢測班氏絲蟲抗原陽性或ELISA檢測絲蟲特異IgG4抗體陽性

5.3.4 病原學檢查陽性(含血檢微絲蚴淋巴液鞘膜積液乳糜尿微絲蚴檢查和活體組織檢查)或病原學檢查陽性史。

臨牀診斷病例:應同時具備5.3.1和5.3.2,或兼有5.3.3。確診病例:臨牀診斷病例加5.3.4。

11 6 鑑別診斷

6.1 絲蟲病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應與細菌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和/或結核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鑑別。

6.2 絲蟲病淋巴水腫象皮腫應與細菌感染性、先天性、家族性及淋巴結摘除術等引起的相似症狀鑑別。

6.3 絲蟲病乳糜尿應與妊娠腫瘤結核胸導管受壓或損傷尿液酸鹼度改變等引起的相似症狀鑑別。

6.4 絲蟲病鞘膜積液應與陰囊血腫、斜疝或腫瘤鑑別。

12 附錄A(資料性附錄)流行病學及臨牀表現

12.1 A.1 流行病學

A.1.1 分佈絲蟲病流行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其中班氏絲蟲病廣泛分佈於業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馬來絲蟲病分佈於亞洲。我國的絲蟲病分佈於中部和南部的山東、河南、安徽、汀蘇、湖北、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湖南、四川、重慶和貴州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臺灣省,其中山東、海南、重慶和臺灣爲單一班氏絲蟲病流行區,四川爲單一馬來絲蟲病流行區,其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班氏和馬來兩種絲蟲病均有流行。

A.1.2 流行環節:絲蟲病傳染源微絲蚴血癥者。在我國,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是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人對絲蟲普遍易感。

A.1.3 傳播季節:絲蟲病傳播季節即其主要蚊媒的活動季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蚊蟲終年活動,全年或多數月份可傳播。在溫帶地區,傳播季節在5月中旬至10月間,因緯度而異。

12.2 A.2 臨牀表現

12.2.1 A.2.1 急性絲蟲病

A.2.1.1 淋巴結炎/淋巴管炎:肢體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好發部位爲腹股溝和股部淋巴結腋下和肘部淋巴結受侵較少,發作時一般有畏寒和局部淋巴結不適等先兆症狀,隨即局部淋巴結腫大,並出現淋巴管炎和患肢遠端毛細淋巴管炎(丹毒樣皮炎),局部紅腫、疼痛和觸痛,有溫熱感。全身症狀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頭痛和不適,病程一般3d~5d,嚴重者體溫升至39℃以上,病程長至1周。絲蟲病淋巴結炎/淋巴管炎的特點是炎症發展從局部淋巴結炎開始,呈離心性,與細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管炎通常從感染病竈開始呈向心性者不同。急性馬來絲蟲病症狀侷限於肢體,急性班氏絲蟲病除肢體外還可發生腹部和盆腔等深部淋巴結炎/淋巴管炎,表現爲發熱寒戰腹痛等。

A.2.1.2 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是班氏絲蟲病急性期的臨牀表現之一。常驟然發病,出現寒戰高熱、單或雙側腹股溝或陰囊持續性疼痛,並放射至附近器官和腹部,易被誤診急腹症。發病時精索粗厚、附睾睾丸腫大,精索睾丸附睾表面出現腫塊。病程一般3d~5d。隨炎症消退腫塊變硬並逐漸縮小成黃豆或綠豆大的堅韌結節結節1至數個,有的岡此呈串珠樣。

12.2.2 A.2.2 慢性絲蟲病

A.2.2.1 淋巴水腫象皮腫班氏絲蟲病淋巴水腫象皮腫的好發部位爲肢體、外生殖器陰囊陰莖和陰脣以及女性乳房,而馬來絲蟲病淋巴水腫象皮腫僅限於肢體。以下肢淋巴水腫象皮腫爲例,班氏絲蟲病常波及全下肢,馬來絲蟲病則限於膝關節以下。絲蟲病淋巴水腫象皮腫是在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反覆發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淋巴水腫象皮腫足病程發展的兩個階段。在發病初期,淋巴水腫可隨急性炎症消退而消失,如急性炎症發作較劇較頻,則局部淋巴水腫持續不消,並致皮膚異常粗厚而發展成象皮腫。嚴重的象皮腫可出現深溝皺褶、肉刺和疣狀增生、苔蘚樣變等。肢體淋巴水腫象皮腫可單側或雙側,但不對稱。陰囊象皮腫皮膚粗厚,或有疣狀增生,有沉重感,陰莖常內縮。陰莖象皮腫陰莖呈粗長的屈曲畸形

A.2.2.2 乳糜尿:爲慢性班氏絲蟲病的常見臨牀表現,特點是不定期間歇性發作的乳糜尿乳糜血尿。發作前常可出現尿渾濁及腰、盆腔、腹股溝部痠痛等先兆症狀,隨後出現乳糜尿乳糜血尿。如尿內有凝塊,可導致排尿困難和疼痛。發作誘因一般是攝入較多脂肪和勞累等。乳糜尿靜置後不久可分爲3層,上層爲脂肪,呈膠狀凝塊浮於液體之上;中層爲白色較清之液體,常混懸有小凝塊;下層爲沉澱物,含紅、白細胞等。乳糜尿內加入乙醚脂肪溶解尿液變澄清。

A.2.2.3 鞘膜積液:爲班氏絲蟲病常見體徵。鞘膜積液多爲一側,少數爲雙側。輕者無明顯症狀,發展較緩慢。重者積液較多,有下墜感,患側陰囊體積增大,呈卵圓形,不對稱,皮膚緊張,表面光滑,皺褶消失,陰莖內縮。檢查無壓痛,囊樣,同側睾丸不易觸及,透光試驗陽性

13 附錄B(規範性附錄)病原學檢測

13.1 B.1 血液檢查微絲蚴

13.1.1 B.1.1 厚血膜法

B.1.1.1 血片製作:於晚9時至翌晨2時,以皮膚消毒劑消毒耳垂(或指端)待幹,用一次性採血針快速深刺,取血6大滴,約等於120μl,塗於2張玻片,製成邊緣整齊、厚薄均勻的橢網形厚血膜(約長3cm、寬1.5cm),平放於有蓋的玻片盒內。

B.1.1.2 血片染色:將經自然乾燥的血片放入清水溶血5min~10min,至血膜呈乳白色,取出晾乾,固定,染色。大規模普查可用硼砂美藍染色,鑑定蟲種或保存標本宜用吉氏液或蘇術素染色。

B.1.1.2.1 硼砂美藍染色法:取美藍2g,硼砂3g,置研鉢內,邊研邊加水,待溶解沖洗人瓶中,加蒸餾水100ml配成原液過濾後放置備用。染色時取原液5ml加清水配成5%稀釋液,染3min~5min,使血膜呈天藍色,然後清水輕輕沖洗。本法染色前可不必先溶血、固定。

B.1.1.2.2 吉氏染色法:染液由吉氏粉0.5g,中性甘油25ml及甲醇25ml配成。先置染粉於研鉢內,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邊研邊加,至甘油加完爲止,然後移入帶玻璃塞的100ml玻塞瓶內,用甲醇小量多次洗滌甘油染液移入瓶內,蓋緊瓶蓋,充分搖勻,置於55℃~60℃溫箱內24h或室溫下3d~5d,即爲原液,放置愈久染色效果愈佳,臨用時稀釋。將溶血後已乾的血片用甲醇固定約1min,然後滴加10%染液(原液清水稀釋配成)染色45min,用蒸餾水輕輕沖洗

B.1.1.2.3 德氏蘇木素染色法;染液由A液即銨明礬飽和液(銨明礬20g、蒸餾水100ml);B液(蘇木結晶1g加純酒精10ml);C液(甘油25ml加甲醇25ml)配成.,將B液逐滴加入A液中,倒入一不蓋緊的容器內,置於空氣流通處,經2周至1個月使其充分氧化,過濾後加入C液,密封備用。血片溶血、固定步驟同前。用上述染液染色10min~20min,用0.05%~0.1%稀鹽酸脫色片刻,流水沖洗至血膜呈藍色。

B.1.1.3 血片鏡檢:將染色的血片在低倍顯微鏡下順序逐個視野檢查微絲蚴並計數,根據微絲蚴大小、體態、折光性、有無鞘膜、表皮是否光滑及內部結構等特徵,予以確定。在高倍鏡下觀察微絲蚴的體核及頭端空隙、神經環、排泄細胞排泄孔、肛孔、尾核等結構,以鑑別班氏和馬來微絲蚴。必要時用油鏡作進一步鑑別。

B.1.1.4 班氏與馬來微絲蚴形態鑑別要點見表B.1。

表B.1 班氏與馬來微絲蚴形態鑑別要點

特徵

班氏微絲蚴

馬來微絲蚴

長度(μm)

244~296(平均260)

177~230(平均220)

寬度(μm)

5.3~7.0

5.0~6.0

體態

柔和,彎曲自然,無小彎

僵直,大彎上有小彎

頭端空隙(長寬比)

較短(1:1)

較長(2:1)

體核

圓形,排列整齊,各核分開,清晰呵數

卵圓形,大小不等,排列緊密,常相互重疊,不易分清

尾核

2個

13.1.2 B.1.2 微絲蚴濃集法

B.1.2.1 改良蒸餾水法:取靜脈血1ml(取血時間同B.1.1),置於盛有0.4ml 3.8%(枸櫞酸鈉離心管內,混勻後加蒸餾水8ml~10ml,反覆搖勻,待紅細胞溶解後經3000轉/min轉離心3min~5min,棄上液,加0.05mol/L氫氧化鈉8ml~10ml,按住管口,用力振盪數次,放置5min~10min,使纖維蛋白凝塊迅速溶解,再離心,吸除上清液,將沉渣塗片,待幹、染色、鏡檢。

B.1.2.2 微孔膜過濾法:將已編號的直徑25mm、孔徑5μm的微孔薄膜經蒸餾水漂洗後裝入過濾器內,濾膜下墊一張同樣大小生理鹽水潤溼的濾紙。用注射器靜脈血1ml(取血時問同B.1.1),加5%枸櫞酸鈉0.1ml抗凝,吸入10%聚氧乙烯脂肪硫酸鈉[或可用2%吐溫-80、0.1%碳酸氫鈉或10%聚氧乙烯脂肪硫酸鈉(ES)]溶液9ml,混勻後,去針頭,直接插入過濾器,緩慢推動注射器加壓,使已溶血血液過濾膜,以10ml生理鹽水洗滌濾膜3次。開啓過濾器,取出薄膜,自然晾乾後,置加熱的蘇木素染液中染色5min,水洗,待幹,鏡檢。

13.2 B.2 淋巴液鞘膜積液乳糜尿微絲蚴檢查

B.2.1 淋巴液鞘膜積液(或其他抽出液):直接塗片或用生理鹽水稀釋10倍離心檢查沉渣。液體蛋白含量高而呈膠狀易凝者,加抗凝劑檢查

B.2.2 乳糜尿(或乳糜積液):取乳糜尿4ml於試管中,加乙醚2ml,混合振搖,使乳糜脂肪充分溶解,棄去上層脂肪,加水稀釋10倍後離心檢查

13.3 B.3 活體組織檢查

B.3.1 檢查淋巴管淋巴結成蟲:將手術取出的結節,用大頭針固定於木板或軟木板上,分離結節周圍組織,仔細將病變的淋巴管壁切開,分離內容物,取出乾酪樣膿樣物檢查。如於結節出現2周以後切除、解剖,則管內膿樣物可能已纖維化。膿樣物內含大量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夏-雷晶體。將乾酪樣物或纖維組織移至載玻片上,加數滴生理鹽水然後解剖針將外層組織分離,即可見被包圍的成蟲。時間較久者發生粘連,蟲體成碎段,不易將蟲體與組織分離,則可用一針將包圍的組織固定,另一針將蟲體沿其長軸向一端輕移,或將組織移至盛有生理鹽水的培養皿巾,使蟲體半浮,較易分離。但如結節形成較久,則不易取得完整的成蟲成蟲或蟲段可保存甘油酒精(70%酒精95ml,甘油5ml)小,供形態觀察及鑑定

B.3.2 病理組織學檢查:切下可疑淋巴結淋巴管結節或其他組織,用10%中性甲醛同定1d~2d,移至70%酒精中作病理切片。在切片中除可發現絲蟲成蟲外,亦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肉芽腫、假結核纖維組織增生、淋巴管周圍炎、管腔內肉芽組織增生形成栓塞息肉狀阻塞管腔等病理變化。在切片中所見成蟲,如結構清楚,雌蟲體內的微絲蚴體核清晰,所在淋巴管壁有少量漿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而無纖維素沉積或肉芽腫形成者,則可能爲活蟲。如蟲體周圍有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和散在的組織細胞,蟲體被炎細胞包繞形成肉芽腫,纖維化後形成纖維結節,或結節內蟲體已鈣化,則均爲死蟲。如出現中性粒細胞浸潤、滲出,內膜內皮細胞腫大、增生,則爲繼發性細菌感染

14 附錄C(規範性附錄)血清檢測

14.1 C.1 快速免疫色譜試驗(ICT)檢測班氏絲蟲抗原

C.1.1 試劑盒內容物(置4℃可保存6個月):含測試卡、試劑A和100μl刻度毛細管。

C.1.2 血樣:全血100μl。

C.1.3 操作步驟

C.1.3.1 打開測試卡,移去並丟棄粘膠襯裏,確保卡的右手邊緣粘膠是暴露的。

C.1.3.2 利用毛細管的虹吸作用,從耳垂或手指取血,使毛細管內血量吸至100μl刻度線。

C.1.3.3 將100μl全血從毛細管加到測試卡粉紅色和白色墊的頂部。注意每一滴血完全吸收後再加第二滴。如毛細管內的血滴出不暢,可將管尖輕按墊子。

C.1.3.4 等墊子的粉紅色部分完全浸透血清(約需30s~1min)後關閉測試卡。如在1min~2min墊子的粉紅色部分仍未能浸透血清,應加1滴試劑A。爲保證測試效果,應用力壓緊測試卡視窗右邊區域,並開始計時。

C.1.4 結果判斷標準

關閉測試卡2min後,通過測試卡視窗讀結果。若在視窗內見到2條線(對照線和測試線),則結果爲陽性;如只有對照線顯示,則結果爲陰性注意如是弱陽性血樣有充分的時間顯示,應從關閉測試卡15min後再做記錄,以確定陰性結果。如果對照線不顯示,則測試無效,應重新進行測試。

注:ICT測試卡不適用於檢測馬來絲蟲病

14.2 C.2 ELISA檢測絲蟲特異IgG4抗體試驗

C.2.1 試劑盒內容物(置4℃可保存6個月):含絲蟲抗原包被板、抗人IgG4酶結合物、洗滌劑乾粉、底物稀釋液、底物乾粉、反應終止液、陰性對照、陽性對照。

C.2.2 血樣(血清或濾紙血)

C.2.2.1 血清:採集受檢者的靜脈血或末梢血離心後收集血清。在低溫下運送,4℃保存,-20℃可長期保存

C.2.2.2 濾紙血:以潔淨濾紙沾取自然流出的一滴耳垂或手指血(約20μl),血斑直徑應在1.1cm~1.2cm,厚薄均勻。自然乾燥密封置4℃保存(可保存約6個月)。

C.2.3 操作步驟

C.2.3.1 將每袋洗滌劑乾粉用500ml蒸餾水溶解反應洗滌液和樣品稀釋液用。血清樣本按1:40稀釋,濾紙血樣本按直徑1.1cm圓片加400μl樣本稀釋液,37℃浸泡2h(或4℃過夜)稀釋處理。

C.2.3.2 取已稀釋的樣本100μl加入反應板孔內,同時設陰性陽性對照(陰、陽性對照已稀釋,直接加入100μl)及空白對照(100μl樣本稀釋液)各1孔,37℃反應90min後甩去孔內液體,用洗滌液加滿各孔,靜置30s後甩去,共洗5次,最後一次拍幹。

C.2.3.3 除空白對照孔外每孔加抗人IgG4酶結合物2滴,37℃反應90min後甩下孔內液體。同上洗滌

C.2.3.4 將底物乾粉完全溶解於底物稀釋液中(底物溶解後4℃避光可保存l周),各孔加入底物溶液2滴,37℃30min後加1滴終止液終止反應,混勻,觀察結果。

C.2.4 結果判斷標準

C.2.4.1 肉眼觀察:當陰性對照孔無色或顯微黃色,陽性對照孔呈明顯黃色時,試驗有效。待檢樣品孔顏色呈明顯深於陰性對照的黃色即判爲陽性

C.2.4.2 儀器檢測:應用酶標儀以空白對照孔調零,在波長405nm處讀取各孔OD值。以樣本OD≥陰性對照OD值的2.1倍爲陽性,若陰性對照OD值不足0.07,按0.07計算。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