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肝胃鬱熱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胃痛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tòng ·gān wèi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胃痛·肝胃鬱熱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1])是指肝氣鬱結胃熱內盛,以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1]

5 證候分析

肝氣鬱結,日久化熱邪熱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勢急迫。肝胃鬱熱,逆而上衝,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肝膽互爲表裏肝熱膽火上乘,故口苦口乾舌紅苔黃爲裏熱之象,脈見弦數,乃肝胃鬱熱之徵,辨證胃脘灼痛勢急,煩怒,口乾苦爲特點。[2]

6 胃痛·肝胃鬱熱證的治療

6.1 治法

胃痛·肝胃鬱熱證治宜疏肝泄熱和胃[2]

6.2 方藥治療

胃痛·肝胃鬱熱可用化肝煎[備註]化肝煎(《景嶽全書》):青皮陳皮芍藥丹皮梔子澤瀉貝母爲主方進行治療。方中陳皮青皮理氣芍藥斂肝;丹皮山梔肝泄熱。可加左金丸[備註]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辛開苦降,重用黃連苦以清火,稍佐吳萸辛以散鬱,鬱散則火隨之得泄。內熱最易傷陰,此時投藥慎用香燥,可選加香櫞佛手綠萼梅理氣而不傷陰的解鬱止痛藥。故葉桂主張“忌剛用柔”,實屬經驗之談。[2]

亦有火熱內盛,灼傷胃絡而導致吐血者,常見胃脘疼痛痞滿面赤舌紅心煩便祕,脈弦數有力等證,是爲肝胃鬱熱,迫血妄行,治以《金匱要略方論瀉心湯[備註]瀉心湯(《金匱要略方論》):大黃黃芩黃連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氣順則血亦自止。[2]

化肝煎張介賓景嶽全書》)處方梔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陳皮6克,青皮10克,吳茱萸6克,黃連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6.2.1 治療肝胃鬱熱型胃痛中成藥

三九胃泰顆粒沖劑,每次1包,每日2次。

6.2.2 治療肝胃鬱熱型胃痛單方驗方

柴胡公英湯(劉國普驗方處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實12克,蒲公英30克,法半夏黃芩各10克,砂仁6克(後下),甘草6克。水煎服。

6.3 鍼灸治療

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等穴爲主[3]胃熱內庭[3]

6.4 推拿治療

[4]

選穴:中脘內關天樞氣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通過在中脘穴用雙手指拿、掌根用力作順時針方向的上腹部按摩,速度均勻,旋轉回環,由輕到重。然後點揉內關穴,邊點邊揉1分鐘,持續30秒,再重新點按。最後配合點天樞氣海脾俞胃俞等穴。用輕—重一輕的手法原則治療,在對患者治療過程中也要用心理療法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要求患者全身放鬆。治療完畢,要求患者喝200ml白開水,治療時間大約10分鐘。

6.5 食療

豆腐石膏湯:生石膏30克,豆腐2塊,加適量水煲2小時,調味飲湯。適用於肝胃鬱熱型。

7 關於胃痛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5])爲病證名[6]。是指以胃脘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由於痛處近心窩部,所以古時亦稱心下痛心痛[6],但與真心痛有顯著區別。胃痛亦稱胃脘痛[7]心下痛[8]心痛[8]等 。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外臺祕要·心痛方》說:“足陽明爲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這裏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傷寒論》中所謂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實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種心痛之說,亦多指胃痛而言。爲此,古代文獻多把屬於胃脘痛心痛和屬於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爲一談。後世醫家,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對胃痛心痛,有了明確的區分。《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曰:“或問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髒,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心痛者哉?”《醫學正傳·胃脘痛》也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也。”

胃痛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胃和十二指腸炎症、胃潰瘍胃痙攣等疾病[9]急性胃炎[9]慢性胃炎[9]消化潰瘍[9]胃腸神經官能症[9]、胃粘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中醫胃痛”範疇。

詳見胃痛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3-13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4. ^ [4]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
  7.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3.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9. ^ [9]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1-64.

治療胃痛·肝胃鬱熱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胃痛·肝胃鬱熱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胃痛·肝胃鬱熱證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你知道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