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蓋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iān gài

2 英文參考

Quēpén ST 1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經穴缺盆的別名·天蓋

天蓋經穴別名,即缺盆[1][2]。出《鍼灸甲乙經》。

穴位缺盆
漢語拼音Quepen
羅馬拼音Chuehpen
美國英譯名Broken Basin
各國代號中國ST12
日本12
法國莫蘭特氏E12
富耶氏E12
德國M12
英國S12
美國St12

缺盆經穴名(Quēpén ST 12)[3]。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別名天蓋尺蓋。屬足陽明胃經[3]。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3]。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3.1 別名

天蓋(《鍼灸甲乙經》),尺蓋[4]

3.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缺盆各一。

3.3 穴名

缺即虧缺,盆是器皿名稱,該穴在鎖骨上窩,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4]

缺,虧缺、缺損之義。《說文》:“盆,盎也。”《急就篇》“盎,大腹而斂口:盆,斂底而寬上。”缺盆即指頸下巨骨(亦名“上橫骨”,即今之所謂“鎖骨”)上凹陷處,以其形缺陷如盆,故名缺盆(今名“鎖骨上窩”)。《金針梅花詩鈔》缺盆條:“肩下有窩如盆缺,橫骨中央缺盆穴。”穴當鎖骨上窩,是處形如破盆狀。《新正考》有:“缺盆象其骨間皮肉,凹下如盆。”穴當其中,因名缺盆[4]

3.4 所屬部位

[5]

3.5 缺盆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缺盆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6][7]

缺盆位於鎖骨上窩中央,胸正中線旁開4寸處[8]

缺盆位於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8]

缺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缺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

缺盆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缺盆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肌肉

缺盆的位置

缺盆穴的位置(骨骼

3.6 取法

正坐仰靠,在乳中線上,鎖骨上窩中點處取穴

缺盆位於頸外側區,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正坐或仰臥取穴[8]

正坐仰靠位,當鎖骨上窩之中點,胸鎖乳突肌鎖骨頭的外側凹陷中取穴[9]

3.7 穴位解剖

缺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氣管筋膜、臂叢。上方有頸橫動脈分佈鎖骨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皮膚由頸叢鎖骨上中間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有頸外靜脈面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該處由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肩胛舌骨肌和鎖骨之間形成鎖骨上窩。窩底的淺層有頸外淺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靜脈靜脈角;深層有臂叢,鎖骨下動、靜脈胸膜頂和肺尖。

3.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鎖骨斜方肌之間→肩胛舌骨肌(下腹)與鎖骨下肌之間→臂叢[9]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9]

3.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神經內側支和頸外靜脈分佈;深層有臂神經叢和鎖骨動脈經過,並有面神經頸支分佈;再深層有胸膜頂或鎖骨靜脈[9]

布有鎖骨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臂叢的鎖骨上部;上方有頸橫動脈通過[9]

3.8 缺盆的功效與作用

缺盆寬胸利膈,止咳平喘作用

缺盆清咽利膈、散結止痛的作用[9]

盆之爲物而不藏,水火燥溼無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腸、膽之經絡內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猶貯而不藏也。惟刺則三分,灸則三壯,以其內近肺臟,不宜太過,非如溪谷淵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淺取,使術者心存盆盂之念,先發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滿胸熱,但後人守針刺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9]

3.9 治病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咳嗽唾血胸中熱胸滿胸悶癭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癭瘤,上肢麻痹攣急頸腫胸膜炎,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9]

缺盆主要用於治療胸肺、上肢疾等疾患:如咳嗽唾血喘息缺盆中痛、胸悶瘰癧癭氣咽喉腫痛、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9]

缺盆主治咳嗽氣喘缺盆中痛,胸部滿悶,喉痹瘰癧癭瘤[9]

缺盆穴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熱胸滿;上肢麻痹攣急缺盆中痛,瘰癧頸腫咽喉腫痛[9]

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9][9]

直刺斜刺0.3~0.5寸[9][9],局部有脹痛[9],可向上臂放散[9]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上臂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9],以免發生氣胸。《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

3.10.2 灸法

可灸[9]

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3.11 配伍

缺盆膻中巨闕,有宣肺止咳作用,治咳嗽[9]

缺盆天突中府,治缺盆中痛[9]

缺盆水突氣舍,治咽腫[9]

3.12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瀉胸中之熱。

黃帝內經素問》:刺缺盆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熱也。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鍼灸甲乙經》: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寒熱瀝適,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後取尾骶,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逆息。

鍼灸大成》: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癧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熱不已。

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4 經穴天鼎的別名·天蓋

天蓋經穴別名。即天鼎[9]

穴位天鼎
漢語拼音Tianding
羅馬拼音Tienting
美國英譯名Heavenly Vessel
各國代號中國LI17
日本17
法國莫蘭特氏GI17
富耶氏
德國DI17
英國Li17
美國LI17

天鼎經穴名(Tiāndǐng LI17)[10]。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天頂天蓋天項。屬手陽明大腸經[10]。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爲古代炊器,頸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頸部,相當於鼎足之處,故名天鼎[10]。主治咽喉腫痛喉痹吞嚥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麻痹聲帶疾患,暴喑,氣梗,喉中痰鳴梅核氣瘰癧癭氣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等。

4.1 別名

天頂(《鍼灸資生經》),天蓋[10]天項[10]

4.2 出處

鍼灸甲乙經》:天鼎,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

4.3 穴名

天即天空,指上而言,鼎爲古代炊器,頸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頸部,相當於鼎足之處,故名天鼎[10]

天,有巔義,至高無上。鼎,三足兩耳,是古代寶器和烹調炊具,其形上有兩耳,下有三足。人之頸後正中大椎處有一突起,形似一足。人腰以上爲天,頭頸之位高,在頸項之穴,每以天名之。該穴處兩面各有頸肌突顯,形成三足之勢。頭圓在上像天,因而名之,並喻爲吸入天氣的貴重門戶。鼎乃宗廟重器,雖處尊貴之位,而無顯赫之功,常在封閉,故本穴又名“天蓋”。[10]

4.4 所屬部位

[10]

4.5 天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鼎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10][11]

天鼎位於頸外側,扶突穴下1寸,胸鎖乳突肌後緣;或於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之中點處取穴(《醫宗金鑑》)[11]。另說“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鍼灸甲乙經》);“在項缺盆扶突氣舍後一寸陷者中。”(《太平聖惠方》);“在頸缺盆置(直)扶突後一寸”(《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扶突後寸半,合人迎後三寸;一法逕取結喉旁開四寸五分”(《循經考穴編》)[11]

天鼎位於頸部,橫平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後緣。正坐,微仰頭取穴[11]

天鼎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天鼎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肌肉

天鼎穴的位置

天鼎穴的位置(骨骼

4.6 取法

天鼎位於頸部,橫平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後緣。正坐,微仰頭取穴[11]

坐位,頭微側仰,喉結旁開3寸,約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的扶突直下1寸,橫平水突,當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12]

4.7 穴位解剖

天鼎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臂叢神經皮膚由頸叢的鎖骨神經分佈。在皮下筋膜有頸闊肌和頸前淺靜脈,頸闊肌受面神經的頸支支配,頸前淺靜脈鎖骨靜脈的屬支。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的淺層,由胸鎖乳突肌後緣,達深部的臂叢的神經根融合和分支的幹、股部。胸鎖乳突肌腦神經副神經支配。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後緣→斜角肌間隙[12]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椎前筋膜[12]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頸橫神經分佈;深層有臂神經叢經過,並有其分支、面神經頸支和頸升動脈分佈[12]

布有鎖骨神經,正當頸皮神經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爲膈神經,並有頸外淺靜脈通過[12]

4.8 天鼎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鼎有清利咽喉,理氣散結的作用

天鼎利咽喉,調氣作用[12]

按“鼎”字之義,功在水火養生家藉此寓其調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調和,不事克伐。凡消大患於無形,而有裨於社稷者,謂爲調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氣梗、咽腫喉痹、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等諸股火證之有礙於喉咽者,取此穴以通暢之。[12]

4.9 治病

天鼎穴主治咽喉腫痛喉痹吞嚥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麻痹聲帶疾患,暴喑,氣梗,喉中痰鳴梅核氣瘰癧癭氣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等。

天鼎穴主治咽喉腫痛暴喑、氣梗、梅核氣瘰癧[12]

天鼎主要用於口、咽等疾患:如暴瘖、氣梗、喉痹咽腫吞嚥困難扁桃體炎喉頭炎、舌骨麻痹聲帶疾患及瘰癧癭氣[12]

天鼎主治暴喑氣哽,咽喉腫痛癭氣瘰癧[12]

天鼎主治咽喉腫痛暴喑喉中痰鳴癭氣瘰癧[12]

鍼灸不常取用天鼎[12]

五官系統疾病:甲狀腺腫,喉炎,舌骨麻痹症;

其它: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2][12],局部酸脹,針感咽喉放散。

直刺0.5~1寸。[12]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並向咽喉放散[12]

4.10.2 灸法

可灸[12][12][12]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1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1 配伍

天鼎間使,有寧心利竅作用。治失音[12]

天鼎照海慢性咽炎[12]

天鼎合谷承漿太溪洽初期聲帶麻痹[12]

天鼎曲池膈俞,治喉痹[12]

天鼎合谷廉泉太溪天突,治咽喉腫痛[12]

天鼎合谷承漿天容,治喑啞[12]

天鼎氣舍膈俞,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

4.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暴喑氣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

鍼灸大成》:主暴喑氣梗,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

備急千金要方》:天鼎氣舍膈俞,主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

百症賦》: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71.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1.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0.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2.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9.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2-16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