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中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uǐ zhōng

2 概述

髓中經穴別名:1.四滿;2.懸顱[1]

3 四滿的別名·髓中

髓中經穴別名,即四滿[1]。見《鍼灸聚英》。

穴位四滿
漢語拼音Siman
羅馬拼音Szuman
美國英譯名Four Full
各國代號中國KI14
日本14
法國莫蘭特氏R14
富耶氏R14
德國N14
英國K14
美國Ki14

四滿經穴名(Sìmǎn KI14)[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髓府髓中[3]。屬足少陰腎經[3][3]四滿衝脈足少陰腎經交會穴[3][3]。四即第四,滿即充滿,此穴爲腎經入腹的第四穴腎經之氣至此已充滿,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脹滿,故名四滿[3]四滿穴主治肝腎,前陰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不孕漏胎遺精白濁小便失禁,氣攻兩脅,疝瘕積聚腹痛泄瀉臌脹少腹痛泄瀉月經不調不孕症遺精疝氣小便淋瀝遺尿便祕腹痛水腫,產後惡露不盡小便不利,現代又多用四滿穴治療子宮痙攣,腸炎,腸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3.1 四滿穴的別名

髓府(《鍼灸甲乙經》),髓中(《鍼灸聚英》),髓海[4]

3.2 出處

鍼灸甲乙經》:振寒大腹石水四滿主之。

3.3 穴名

四即第四,滿即充滿,此穴爲腎經入腹的第四穴腎經之氣至此已充滿,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脹滿,故名四滿[4]

四,數名,倍二爲四;又通駟,指駟星。滿,有盈、溢之義,又指小滿節。言地氣充盈上與駟星相應;駟通四,因房爲四星,故稱爲四。房爲小滿節子正初刻三分之中星。其能治因而得名,則僅以穴用言耳。本穴與任脈石門足陽明經之大巨相平,內應臍下方寸,爲全身精氣凝聚之處,故本穴別名髓府四滿者,地氣大赫氣穴上升至此,如小滿地氣已經充盈也,又以其處爲大小腸、膀胱精室之夾隙,受四者嚴密包壅,故名四滿。其所治症爲積聚疝瘕大腸水瀉、月信不調、惡血奔豚腹部四面膨滿諸病。此穴在臍下2寸,旁開5分處,爲衝脈足少陰脈會穴,是足少陰腎脈在腹部的第4穴(橫骨大赫氣穴四滿)。穴處經氣充足,滿溢以至由此而交於任脈陰交穴,故名四滿[4]

3.4 特異性

四滿足少陰腎經衝脈交會穴

3.5 所屬部位

下腹[5]

3.6 四滿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四滿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6]

四滿穴位腹正中線臍下2寸、旁開0.5寸處(《銅人腧穴鍼灸圖經》)[6]。另說在臍下1.5寸,旁開0.5寸(《鍼灸甲乙經》);臍下2寸,旁開1寸(《鍼灸大成》);臍下2寸,旁開1.5寸(《鍼灸資生經》) 。

四滿穴位於下腹部,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6]

四滿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四滿穴在下腹的位置

四滿穴的位置

四滿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四滿穴的位置

四滿穴在下腹的位置(內臟

四滿穴的位置

3.7 四滿穴的取法

仰臥位,在橫骨上3寸,石門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四滿穴位於下腹部,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6]

仰臥位,當臍中恥骨聯合上緣的上2/5與下3/5交點處,旁開中線0.5寸處取穴[7]

3.8 四滿穴位解剖

四滿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筋膜血管分佈大赫。爲第十一肋間神經分佈處。皮膚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前皮支重疊分佈穴位與腹腔內相對的器官大網膜小腸等。

3.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3.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1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分佈,深層有第11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下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並有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通過[8]

3.9 四滿穴的功效與作用

四滿穴具有理氣調經利水消腫的功效。

四滿穴有調經水、消脹滿的作用[8]

四滿腸澼切痛、積聚臍中切痛、惡血瘀痛,針之有散瘀消脹之效,有理氣導疝、調經種子之功。

3.10 四滿穴主治病

四滿穴主治肝腎,前陰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不孕漏胎遺精白濁小便失禁,氣攻兩脅,疝瘕積聚腹痛泄瀉臌脹少腹痛泄瀉月經不調不孕症遺精疝氣小便淋瀝遺尿便祕腹痛水腫,產後惡露不盡小便不利,現代又多用四滿穴治療子宮痙攣,腸炎,腸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四滿穴主治肝腎、前陰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不孕漏胎遺精白濁小便失禁、氣攻兩脅、疝瘕積聚腹痛泄瀉臌脹[8]

四滿穴主治少腹痛泄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症遺精疝氣小便淋瀝[8]

四滿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遺尿遺精疝氣便祕腹痛水腫[8]

四滿穴主治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盡遺精疝氣小便不利便祕水腫[8]

現代又多用四滿穴治療子宮痙攣、腸炎、腸疝痛、尿路感染[8]

1. 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月經不調

2. 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痢疾

3. 其它:角膜白斑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8]

直刺1~1.5寸[8][8],局部有酸脹感[8]

注意四滿穴宜緩慢進針,以免傷及大腸[8]

3.11.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或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3.12 四滿穴的配伍

四滿穴配太沖膈俞,有疏肝調經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四滿血海中極三陰交,治月經不調[8]

四滿膈俞肝俞三陰交太沖關元隱白,治崩漏[8]

3.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衝脈足少陰之會。

鍼灸甲乙經》:腸澼,泄切痛,四滿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四滿主子藏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疝。月水不利奔豚上下並無子,灸四滿三十壯。

鍼灸大成》:主積聚疝瘕腸澼大腸有水,臍下切痛,振寒目內眥赤痛,婦人月水不調惡血痞痛,奔豚上下,無子

鍼灸聚英》:目內眥赤痛。

循經考穴編》:男子遺精白濁,婦人血崩月病,惡血痛及小便不禁,氣攻兩脅疼痛

4 懸顱的別名·髓中

髓中經穴別名,即懸顱[8]。見《鍼灸學》(南京)。

懸顱經穴名(Xuánlú CB5)[9]。出《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屬足少陽膽經[9]。別名耳前角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髓空(《經穴匯解》),髓孔《鍼灸學》(南京)),髓中《鍼灸學》(南京))。懸顱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9][10]。懸即懸掛,顱即頭顱,此穴在顳顬部,如懸掛在頭顱之兩側,故名懸顱[10]懸顱穴主治頭顳、口齒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外眥痛,目眩齒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頭痛面腫目赤腫痛,現代又多用懸顱穴治療血管頭痛鼻炎神經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經痛牙痛結膜炎角膜炎等。

4.1 懸顱穴的別名

耳前角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髓空(《經穴匯解》),髓孔《鍼灸學》(南京)),髓中《鍼灸學》(南京))。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

4.3 穴名

懸即懸掛,顱即頭顱,此穴在顳顬部,如懸掛在頭顱之兩側,故名懸顱[10]

懸,系也。《孟子·公孫醜》:“猶解倒懸也。”又有消停、杜絕、避免之義。顱,指頭顱,《說文》:“頭,顱也。”本穴在頭之兩側顳顬動脈處,頭維穴曲鬢穴連線之中點,如懸於頭顱,承頷厭氣下行,即猶頭上經氣懸行於顱側也。沿皮刺之,可治懸暈。懸暈之懸,如物在懸空晃動,在人自覺兩足無根,頭暈如身懸也,故名懸顱[10]

4.4 特異性

懸顱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10][10]

4.5 所屬部位

側頭[11]

4.6 懸顱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懸顱穴在頭部鬢髮上,當頭維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11]

懸顱穴位於頭部,從頭維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髮弧度相應)的中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11]

懸顱穴位於鬢髮中,當頭維穴曲鬢穴間沿鬢髮弧形連線的中點(《鍼灸甲乙經》)[11]

懸顱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懸顱穴在側頭的位置

懸顱穴的位置

懸顱穴在側頭的位置

懸顱穴的位置

懸顱穴在側頭的位置(肌肉

懸顱穴的位置

懸顱穴在側頭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4.7 懸顱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側伏,在頭維曲鬢之間,沿鬢髮弧開連線之中點取穴

懸顱穴位於頭部,從頭維曲鬢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鬢髮弧度相應)的中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11]

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從頭維沿鬢角至曲鬢作一弧線,於弧線之中點定懸顱,在頭維懸顱之間定頷厭[12]

4.8 懸顱穴位解剖

懸顱下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皮膚布有耳顳神經,顳淺動、靜脈頂支,顳肌受下頜神經的前幹肌支支配。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12]

皮膚→皮下組織→顳肌[13]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上頜神經顴顳支、耳顳神經和顳淺動脈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下頜神經肌支分佈[13]

布有耳顳神經顳支和顳淺動、靜脈頂支[13]

4.9 懸顱穴的功效與作用

懸顱穴有清頭目、通經絡的作用[13]

懸顱穴具有通絡消腫,清熱散風的功效。

針刺懸顱穴可解除頭部諸疾,如頭痛面腫目眩等證,系膽經三焦經和胃經之會穴,有散風止痛之功[13]

4.10 懸顱穴主治病

懸顱穴主治頭顳、口齒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外眥痛,目眩齒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頭痛面腫目赤腫痛,現代又多用懸顱穴治療血管頭痛鼻炎神經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經痛牙痛結膜炎角膜炎等。

懸顱穴主治頭顳、口齒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外眥痛、目眩齒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13]

懸顱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偏頭痛面腫目赤腫痛齒痛鼽衄[14]

懸顱穴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齒痛[14]

現代又多用懸顱穴治療血管頭痛鼻炎神經衰弱[14]

懸顱穴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齒痛面腫鼻鼽衄等[14]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

2.五官系統疾病:牙痛鼻炎結膜炎角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4][14]

向後平刺0.5~0.8寸[15][15],局部有酸脹感[15]

4.11.2 灸法

可灸[15][15][15]

艾條灸5~10分鐘[15]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2 懸顱穴的配伍

懸顱風池外關,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懸顱風池太陽頷厭外關,治偏頭痛[15]

懸顱絲竹空風池太陽,治目外眥[15]

懸顱水溝,治面腫[15]

懸顱絲竹空太陽風池,有疏風明目作用,主治目外眥痛。

懸顱人中,有通經消腫的作用,主治面腫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目外眥赤,身熱齒痛,面膚赤痛。

類經圖翼》:主治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目,熱病汗不出。

鍼灸大成》:主頭痛牙齒痛,面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目外眥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傳爲鼽,目昏懵瞑目。

4.14 懸顱穴研究進展

4.14.1 治療偏頭痛

主穴取患側懸顱率谷配穴風池太沖太陽阿是穴合谷足三裏。囑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後,用3寸毫針懸顱淺刺透向率谷,小幅度捻轉,使局部產生較強的酸脹感爲宜,餘穴按常規刺法,取得較強針感後,留針45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治療25例患者,經1~2個療程後,總有效率爲100%。[15]

4.14.2 升高肌電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懸顱穴可使正常人肌電上升。從針後5分鐘開始,持續35分鐘。對腦血栓形成患者針刺懸顱穴,也可使肌電幅度升高,一般5分鐘即可表現出來。[15]

4.14.3 中風偏癱患者腦血流圖的影響

取健側前頂懸顱,常規消毒後,用2.5寸毫針,從上向下連續分段沿皮刺3針,每針刺入2寸左右,然後用雙手的拇指和示指進行大幅度快速(300次/min)捻轉1 min。休息3 min後再照前法繼續捻轉,如此反覆3次即可起針。共治40例,結果顯示,起針後30 min內觀察,多數患者血管的收縮(波幅降低)與擴張(波幅升高)的動態變化因人而異,而其肢體活動功能不但在腦血管擴張(波幅升高)時增高,而且在收縮(波幅降低)的狀態下也同樣得到改善。由此可知,針刺治療中風偏癱是通過包括腦血管舒縮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調節機制來實現的。[15]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8.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3-27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0.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9.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9-300.
  13.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14.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0.
  15.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