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狀病毒科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ī zhuàng bìng dú kē

2 英文參考

Filoviridae

3 中文名稱

絲狀病毒科

4 英文名稱

Filoviridae

5 分類類型

7 絲狀病毒科成員

馬爾堡病毒屬 (Marburgvirus)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穆索科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Musoke (1980))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奧佐林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Ozolin (1975))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波普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Popp (1967))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Ratayczak 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Ratayczak (1967))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Ravn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Marburg Ravn (1987))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毒沃格株(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Voege (1967))
埃博拉病毒屬  (Ebolavirus)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Cote d’Ivoire ebolavirus)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科特迪瓦株(Cote d’Ivoire ebolavirus Cote d’Ivoire)
雷斯頓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雷斯頓埃博拉病毒雷斯頓株(Reston ebolavirus-Reston (1989))
雷斯頓埃博拉病毒菲律賓株(Reston  ebolavirus-Philippines (1989))
雷斯頓埃博拉病毒西恩那株(SReston  ebolavirus-Siena (1992))
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德克薩斯株(Reston  ebolavirus-Texas (1996))
蘇丹埃博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蘇丹埃博拉病毒博尼費斯株(Sudan ebolavirus-Boniface (1976))
蘇丹埃博拉病毒古盧株(Sudan  ebolavirus-Gulu (2000))
蘇丹埃博拉病毒馬萊奧株(Sudan  ebolavirus-Maleo (1979))
伊爾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伊爾埃博拉病毒梅菱噶株(Zaire ebolavirus-Mayinga (1976))
伊爾埃博拉病毒伊爾株(Zaire  ebolavirus-Zaire (1976))
伊爾埃博拉病毒克隆株(Zaire ebolavirus-  Eckron (1976))
伊爾埃博拉病毒坦達拉株(Zaire  ebolavirus-Tandala (1977))
伊爾埃博拉病毒基奎特株(Zaire  ebolavirus-Kikwit (1995))
伊爾埃博拉病毒加蓬株( Zaire  ebolavirus-Gabon (1994–1997))

8 絲狀病毒科基本特性

絲狀病毒外形多樣,病毒粒子爲長絲狀或U型或6字型,直徑爲80nm,長度變化很大,最長超過14,000nm。病毒有囊膜,表面突起長7nm,突起間隔10nm。囊膜內是病毒核衣殼,核衣殼有一個軸,直徑20nm,軸被衣殼螺旋包裹。病毒囊膜來源於細胞質膜,其組成與細胞膜組成相似。馬爾堡病毒的多聚糖缺少唾液酸,但埃波拉病毒多聚糖出現唾液酸

病毒核酸爲單分子負鏈RNA,單鏈線狀,分子量4.5×106d,分子大小19.1kb。病毒粒子含7種蛋白,其大小克隆基因估算出來。馬爾堡病毒綠猴病毒)的主要蛋白有,L蛋白,分子大小267kDa(180kDa),它是一個RNA轉錄酶-聚合酶;GP蛋白,分子量75kDa(150 kDa),它是表面糖蛋白,在三聯體中存在;NP蛋白是核蛋白分子量78 kDa(96 kDa);基質或膜相關VP40蛋白,分子量32kDa(38 kDa);VP-35P蛋白分子量31 kDa(32 kDa),可能是轉錄酶-聚合酶的組分;次要核蛋白VP-30,分子量32 kDa(28kDa);第二個基質或膜相關蛋白VP-24,其分子量爲29 kDa(24 kDa)。絲狀病毒負鏈基因組有7個ORF,其排列順序爲:3’-NP-VP35-VP40-GP-VP30-VP24-L-5’。在GP基因中有第二個ORF,它能編碼一個15kDa蛋白。除了已知的7個結構蛋白外,其它結構蛋白或非結構蛋白未檢測到。在基因邊界,有保守的轉錄終止和起始信號,並具有高度保守的基因間隔5聯體3’UAAUU-5’。另外,在mRNA和基因組RNA的末端,有相當長的3’和5’非編碼區。馬爾堡病毒VP30 mRNA的3’末端非編碼區被VP24 mRNA 5’末端非編碼區重疊。與此相似,在埃波拉病毒的mRNA中,VP35的3’末端被VP40 mRAN的5’末端重疊,GP mRNA 3’末端被VP30 mRAN的5’末端重疊,VP24的3’末端被L mRAN的5’末端重疊。超微結構研究顯示,病毒感染開始與內吞小窩相關聯,說明病毒粒子通過細胞內化途徑進入細胞病毒脫殼方式與其它負鏈RNA病毒一樣,感染細胞病毒mRNA高丰度。病毒核衣殼在細胞質積累,形成明顯的包涵體病毒粒子釋放通過細胞質出芽的方式進行。

在體外,病毒感染性難以用抗體抑制,中和抗體僅能在一個稀釋度的病毒抗血清檢測到,即血清稀釋度小於1:10。在血清學實驗中,馬爾堡病毒和埃波拉病毒間極少有交叉反應,埃波拉病毒屬的三個病毒,也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9 絲狀病毒的發現

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都出現在非洲地區,在人類中,一些病毒株引起嚴重的出血熱。馬爾堡病毒是1967年首先從原西德和前南斯拉夫的患者分離到,這些患者是因接觸了感染病毒但表面健康的猴子組織感染,這些猴子從非洲的烏干達進口。1975年,馬爾堡出血熱在非洲南部出現一次小規模的爆發,1980年和1987年,又在非洲出現一些病例。馬爾堡病毒感染人類引起的死亡率爲30-35%。埃博拉病毒1976年首先從扎伊爾和蘇丹南部分離到,這是兩個分離的爆發地區,在扎伊爾的死亡率爲88%,在蘇丹的死亡率爲53%,Reston埃博拉病毒是1989-1990年從美國的鎖陽猴中分離到,這些猴子來源於菲律賓,1992年又從亞洲進口的猴子中分離到這種病毒。儘管這種病毒自然感染和實驗感染的猴子中死亡率很高,但對人類的毒性較低。

10 絲狀病毒傳播途徑

絲狀病毒自然界宿主庫和發展歷史目前研究還沒有揭示,在實驗室,猴、小鼠、豚鼠和倉鼠都能被實驗性感染病毒爆發通常在一個地點開始,出現一部分患者然後傳播給一些與患者接觸密切的人。因此,病毒感染經常發生在一個家庭的成員中,或發生在醫療工作者中。病毒在人羣中主要是通過血液體液的直接接觸傳播,通過微粒或氣體微囊也可能傳播,Reston埃博拉病毒在猴羣中的傳播途徑也可能相似。絲狀病毒感染的範圍主要是內質網系統成纖維細胞和間質組織,尤其是肝實質細胞,隨着病毒在肝、腎、脾、肺達到高濃度,病毒擴散到全身分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