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胚胎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yàn pēi tāi xué

2 英文參考

epigenetics

3 註解

4 概述

實驗胚胎學(experimental embryology)用實驗方法干擾胚胎,研究胚胎的各部分在發育中的相互作用,從而探討胚胎髮育中的因果關係的胚胎學分支學科。

[1]實驗胚胎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基因活動的變化。此變化不涉及會對遺傳密碼的改變,但仍會至少遺傳給下一代的知識。基因表達(geneexpression)模式,是受到在染色體外部上方的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的細胞材料控制。正是這些外成性“標記(epigenetic'marks')”讓基因出現變化。通過這些標記,像飲食、壓力和出生前養育等等的環境因素便能在人類基因上留下烙印,並一代代遺傳下去。

實驗胚胎學給人類帶來好壞兩方面的信息

壞的方面是,像吸菸和過度飲食這類個人生活方式選擇能改變這些人DNA上的外成性標記,導致影響肥胖基因強烈地顯現,而影響壽命的基因反映軟弱。人們現在終於瞭解到,個人不良生活方式不僅傷害自身,而且也會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

好的方面是,科學家正在實驗室中研究如何利用外成性標記,以研製出通過抑制基因,啓動好基因方式來治癒各種疾病的藥物。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2004年首次批准了這類可應用於治療人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疾病的藥物。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人們今後可以通過一些生化轉換辦法,能夠讓基因在治療包括癌症、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許多疾病中發揮作用

人類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能長期掌控實驗胚胎學能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2008年宣佈,將向全美各研究機構提供1.9億美元的資金,執行一項真正瞭解外成性過程(epigeneticprocesses)是如何,以及怎樣在控制基因的計劃。實驗胚胎學現已成爲了生物學的重點研究問題。

5 起源和發展

實驗胚胎學是以提倡發育機制的研究爲開端的。[2]胚胎學從描述發育中的胚胎形態,發展到探討發育的原因,進而產生出實驗胚胎學。這之間有一段相當長的孕育過程。敘述性的胚胎學雖然積累了大量的描述胚胎髮育的資料,但是對於在胚胎學研究的早期就提出的問題:爲什麼會由一個相當簡單的卵子發育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個體,並沒有給出正確的解答。由於受當時思潮的影響只能用先成論漸成論解釋個體發育的原因。這兩種學說,或是從唯心論出發,或是從機械唯物論出發,都是使胚胎髮育去湊合哲學觀點。它們以這種或那種形式此起彼落交替地統治着人們的思想,阻礙了胚胎學的發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期。在這之前,雖然有過K·E·von·貝爾這樣的、第一個從胚胎學的事實和現象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的胚胎學家,但當時未能沿着他的方向發展下去。

自19世紀末,由於盧科斯(W.Roux)以及杜裏舒(H.Driesch)、羅布(J.Loeb)、海特維希(O.Hertwig)等的影響,使得以實驗胚胎學爲基礎的研究工作蓬勃地發展起來。實驗胚胎學在19世紀末期的產生,可以說是由於重新着手研究漸成論先成論的問題。在這方面A·魏斯曼起了間接作用。A·魏斯曼從遺傳的角度考慮,提出種質學說,認爲在個體發育中,細胞核的分裂是不均等的,細胞核物質的分佈是不等質的。這是在新形式下復活的典型的先成論。盧科斯受到A·魏斯曼的影響,並且認爲這是可以用實驗證明的。1887年他在蛙卵的二細胞時期殺死一個分裂球,發現剩下的一個分裂球發育成半個胚胎——胚胎一側。他認爲這證明了胚胎細胞核的不均等分裂,剩下來的分裂球的發育是自主分化,儘管這個實驗是有缺點的,但卻開創了實驗胚胎學之先河。

盧科斯的貢獻在於他使胚胎成爲可以用精確的實驗方法研究的對象,找到一個簡單的、近代的研究途徑,而且他還提出因果分析的宗旨,爲實驗胚胎學制定了整套的研究規劃。

盧科斯把他建立的學科稱爲發育機制學。機制(mecbanik)一詞雖來自康德哲學,但不是狹義的物理學上的力學概念,而是廣義地理解爲事物的前因後果,強調發育中的因果關係。發育機制學在其內容方面,實質上大致和實驗胚胎學是一致的,但根據盧科斯的觀點,在實驗時除了因果分析的以外,還有形式分析及非因果分析方法,所以,實驗胚胎學應該比發育機制學具有更廣泛的範圍。但實際上這種差異幾乎是意識不到的。他認爲,這一學科是研究產生有機體形態的原因和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作用的強弱。這一學科又可分爲:①個體發育機制學,包括單個有機體的發育、維持和退化以及親代性徵的遺傳;②系統發育機制學,研究種系發生史上產生出生物界各門類的原因。由此可見,在盧科斯的規劃中,既包括發育也包括遺傳,既包括個體發育,也包括系統發育

後來人們覺得這名詞容易產生過分機械的錯覺,而且也無法精確地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因而往往用實驗動物學、發育生理學實驗胚胎學來代替,這些名詞幾乎都成了同義語。但是實驗動物學顯然不合適,因爲這是一個與敘述性動物學相對應的名詞,含義過於廣泛,說不出這個學科的特點。發育生理學和盧科斯的原意比較接近,因爲發育生理學卵子看做一個體系,並在一系列刺激作用之下轉變爲成體,因此可以說發育生理學是研究卵子胚胎刺激反應。在這裏可以把刺激看作是前因,所引起的反應看作是後果,當然胚胎不象成體那樣以運動或分泌對刺激反應,而是以細胞分裂、細胞組合和分化對刺激反應實驗胚胎學雖然把對象侷限於胚胎,就其範疇來說比盧科斯最初規劃的小得多,但是自從遺傳學獲得單獨的發展之後,所謂的發育機制學,其內容上實際上就是實驗胚胎學的內容,當然也包括胚前的和胚後的發育

隨着相關學科的進展,實驗胚胎學的研究逐漸深入到從分子細胞的水平探討發育的問題,追究發育中的胚胎的各部分爲什麼相互影響,從而發展成發育生物學

實驗胚胎學到20世紀前半葉就大大地發展起來了,採用各種手術的研究法(移植、外植、切除,組織培養等)物理的操作(離心處理、紫外線和倫琴射線照射等)、藥品的處理等進行胚胎學分析實驗。這期間主要的研究者和其研究課題有海特維希(O Hertwig)、海特維希(R Hertwig)、李利(F R Lillie)、羅布(J Loeb)的受精研究;博韋裏(T Boveri)的核和胚胎髮育的關係;康克林(E G Conklin)、威爾遜(E B Wilson)的所謂鑲嵌卵;施培門(H Spemann)、霍爾特弗雷特(J F K Holtfreter)的形成體作用;哈里森(R G Harrison)的組織培養及軸性決定;德特威勒(S Detwiler)、哈姆布格爾(V Hamburger)的神經系的發生;賽德爾(F Seidel)的昆蟲卵;福格特(W Vogt)的局部活體染色;蔡爾德(C M Child)的生理級;赫斯塔迪烏斯(S Hrstadius)的海膽卵的級;巴爾策(F Baltzer)的遺傳發育;沃丁頓(C H Waddington)的鳥的形成體作用基因的發現;達爾克(A Dalcq)對哺乳動物卵等的研究。日本學者谷津直秀,岡田要,佐藤忠雄,山田常雄等也做了不少實驗胚胎學的工作。1930年以後,由於生(物)化學的影響,逐漸採用了化學的研究法,與其說是實驗胚胎學的一部分,不如說是化學胚胎學更爲恰當。實驗胚胎學主要是以動物學爲中心發展起來的。

6 研究方法

實驗胚胎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爲缺損、分離(或外植)、移植和標記等,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使用什麼方法主要取決於要解決什麼問題。

1、缺損方法:用化學的、機械的辦法殺死一部分細胞,或者乾脆拿掉一部分細胞檢查、研究胚胎各部分的行爲或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盧科斯首先利用此法,殺死一個分裂球,觀察另一個分裂球的發育。但盧科斯在解釋結果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殺死細胞的存在。此法給胚胎學做出了卓越貢獻,曾經用來論證胚胎具有高度自我調節能力。但在應用中需注意某一部分的缺失給鄰近環境造成的影響。

2、分離或外植:就是把所要研究的部分拿到體外培養。在某種意義上講,分離實驗是缺損實驗的補充。因爲缺損是研究拿掉後被保留下來的部分,而分離則是研究那拿掉的部分在體外的行爲,研究它的分化取決於周圍條件影響的程度。如果一部分細胞從它正常的體內環境分離出來,它能繼續分化到什麼程度?是否會分化出在正常胚胎中注定要形成的構造?如果不,它會向什麼方向分化?什麼因素決定這個方向?1910年美國人R·G·哈里森第一個使用這個方法,把神經細胞離體培養在凝固的淋巴液中,這種培養基並不妨礙神經軸突的產生。同時,分離培養可以排除那些曾誤認爲能產生神經軸突的細胞。他證明了軸突的來源並且觀察了在體外生長的情況。如今廣泛應用的組織培養技術就是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應用此技術應注意分離物培養在中性的、或不發生異常影響的培養基裏,其結果才能和正常體內的情況相比較

20世紀初,H·A·E·德里施曾使用此法把兩細胞時期的海膽卵子分開,分開的裂球可以各自發育爲完整而較正常略小的幼蟲。在這種意義上,1903年H·施佩曼的結紮實驗也是分離實驗。他用頭髮結紮蠑螈卵子,使兩個裂球分開,它們可以各自發育爲正常而較小的胚胎。這兩人的實驗都指出早期胚胎的可塑性。證明了卵裂時期的細胞核在質上是均等的,對於早期的實驗胚胎學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3、移植法:把胚胎的一部分細胞移植到一個新的環境——胚胎的另一部位。這方法最初用於瞭解胚胎細胞的決定狀態;如果胚胎細胞移植到一個比較中性的部位,可以象在原來部位那樣分化,則可認爲在移植細胞發育命運已經決定了。另一方面,根據移植的部位和被移植細胞發育情況,移植部分可以影響鄰近細胞,但也受到鄰近細胞所散發出來的因素的影響,分化方向受到移植細胞宿主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制約。因此,這方面促進了對細胞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分析,這是它所特有的優點。1924年,H·施佩曼和H·曼戈爾德把早期原腸胚的背脣移植到另一同期胚胎的將來形成腹脣的部位,移植塊可以象在原來的部位一樣內陷,並且和宿主細胞一起,組成一個在宿主腹方的次級胚胎。移植塊不僅按照原來的預定命運形成脊索、肌節等,並且還影響宿主細胞使之產生神經組織。由此他提出組織者的學說,開創了誘導作用的研究。

4、標記法:用無毒染料,使胚胎局部地染上顏色,觀察着色部位的發育命運;或者在含有不同色素顆粒的物種之間以及在細胞核大小不同的物種之間,或者甚至在同位素標記的和未標記的胚胎之間,進行同位或異位移植,觀察移植部分的發育情況,都屬於這範疇。尤其是局部活體染色法,因爲基本上對於胚胎沒有干擾,所得到的資料,對於解釋某些用其他方法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必不可少的。

1925年德國人W·福格特首先使用這一方法,並且使之完善。他仔細地分析胚胎各部的運動,各個胚層如何在運動中形成,使人對胚胎髮育有了動態的概念——胚層的形成主要原因不是由於細胞的分裂或局部生長,而是由於運動。他還根據染色的結果繪製出各種器官發育早期在胚胎表面的分佈情況——各部分的發育命運圖。

但是活體染色也有很大的侷限性,如果胚胎細胞缺乏對染料有特殊親和力的內含物,例如硬骨魚類和雞的早期胚胎染料很容易擴散出去,使結果缺乏準確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採用其他方法,例如細胞核大小不同的物種之間的同位移植等。

因爲胚胎是活的,有些又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單獨使用一種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有一定的侷限性,把不同方法得到的結果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結論。例如從胚胎上割取一部分細胞,離體培養研究這些細胞發育分離法,但是對供主胚胎來說是缺損法。離體培養中的部分所形成的結構不一定和在原位完全一樣,可能多些也可能少些。在施主胚胎上,往往由於胚胎的可塑性,很難判斷缺失的部分是否就是被拿掉的部分。如果有了局部活體染色作基礎,知道被拿掉的部分在原地將來應當形成什麼,就比較容易論斷了。

7 成就

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實驗胚胎學首先在海膽類和兩棲類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50年代中探討過的問題,包括受精受精卵的胚區定位、細胞質細胞核發育中的作用卵裂過程中裂球間的相互關係、形態建成運動與胚層形成、胚層間的相互關係、組織中心組織者分析器官發生分析以至關於器官再生的研究。器官發生的範圍尤爲廣泛,因爲它幾乎包括所有的器官,不僅包括在較早的發育時期分化的,也包括在較晚時期纔開始形成的。

從研究的對象講,那就不僅限於海膽和兩棲類這些常用的生物學研究的材料。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昆蟲、原索動物、魚類、鳥類都有代表。但關於哺乳動物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着哺乳類離體受精,卵和胚胎移植等技術的進步,過去在兩棲類等較低等動物胚胎上行之有效的實驗分析方法,如裂球的分離、融合等也成功地應用到哺乳類早期發育分析,並證明在發育原理上是同兩棲類一致的。

儘管實驗胚胎學的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精確性,而且在研究中相當重要,但是這一學科的成就,不全靠技術,還應該歸功於學者們客觀地研究胚胎的巧妙的實驗設計。他們能夠利用手頭所能有的或者所能設想出來的方法,正確地對胚胎提出問題,並且讓胚胎以自己的語言或者說以研究者所能理解的方式來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因爲胚胎對問題的回答,能夠使人理解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所問的問題是否簡單明瞭。因此這些問題必須簡化成簡單的、使胚胎能夠回答的問題。魯在設計殺死兩個裂球之一,二者取一,觀察它的發育的時候做到了這點;哈里森在設計離體培養神經細胞,觀察其體外發育,以及H·施佩曼在設計結紮的實驗,以判斷卵裂核的分裂是否均等時,也都做到了這點。這就要求人們對事物進行周密仔細的觀察和深思熟慮的思考。觀察與反思,K·E·von·貝爾的名著的副標題,仍是實驗胚胎學興旺發達的根本。在思想方法上從人們帶着框框主觀地去觀察問題發展到讓實驗客觀地回答問題,是實驗胚胎學之所以能興起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8 參考資料

  1. ^ [1] ."《時代週刊》封面文章:決定命運的新學科".
  2. ^ [2] ."實驗胚胎學".生命經緯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