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堂

經穴別名 腧穴學 五胠俞 鍼灸學 中醫學 背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n táng

2 英文參考

Shéntáng BL 44[中國鍼灸學詞典]

Shàngxīng GV23[中國鍼灸學詞典]

shént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神堂:1.經穴名;2.經穴別名。[1]

4 經穴名·神堂

穴位神堂
漢語拼音Shentang
羅馬拼音Shentang
美國英譯名God's Temple
各國代號中國BL44
日本44
法國莫蘭特氏V39
富耶氏
德國B39
英國B39
美國BI44

神堂經穴名(Shéntáng BL 44)。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1]。神指神靈,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與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氣喘脊背強痛,胸悶腹脹,善噫,咳嗽氣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脹滿,脊骨疼痛,現又多用神堂穴治療心臟病,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哮喘背肌痙攣,肩臂疼痛心絞痛等。

4.1 出處

鍼灸甲乙經》:肩痛腹滿,悽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4.2 穴名

神指神靈,堂即殿堂,心藏神,神指心,此穴與心俞平列,如心神所居之殿堂,故名神堂[1]

神,意指心神。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猶如心君用事的明堂。心爲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兩旁,與心俞穴平,爲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2]

4.3 所屬部位

背部[3]

4.4 神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堂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4][5]

神堂穴位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5]

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鍼灸資生經》)[5]

神堂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

神堂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神堂的位置

神堂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4.5 神堂穴的取法

位於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坐或俯臥取穴[5]

俯臥位,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俯臥位,第5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2個椎體,其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即是神堂[7]

4.6 神堂穴位解剖

神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間隙。有肋間動、靜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分佈着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及肩胛神經皮膚由第、四、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分佈。在第五、六肋間隙後方,由肩胛骨脊柱緣、背闊肌上緣和斜方肌下緣之間圍成三角區,該區爲聽診最清楚部位,故命外爲聽診三角。但它又是胸後壁較薄弱部位,其胸腹腔內,相對應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等器官,因此,不應深刺

4.6.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7]

4.6.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膈神經肩胛神經和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及肩胛神經;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通過[8]

4.7 神堂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堂穴有寬胸理氣、寧心安神作用[8]

神堂穴具有寬胸理氣,寧心安神的功效[9]

神堂穴在心俞之旁,故可治療心臟[9]

神堂穴臨近於肺,可治療肺病[9]

神堂穴位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第2側線上,故能治腰背部的經脈[9]

神堂穴有清肺寧心、理氣安神作用。主治氣喘心痛驚悸胸悶咳嗽脊背強痛。[9]

4.8 神堂穴主治病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氣喘脊背強痛,胸悶腹脹,善噫,咳嗽氣喘背痛心痛心悸,胸腹脹滿,脊骨疼痛,現又多用神堂穴治療心臟病,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哮喘背肌痙攣,肩臂疼痛心絞痛等。

神堂穴主治胸背、心肺等疾患:如咳嗽氣喘脊背強痛、胸悶腹脹、善噫等[9]

神堂穴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背痛[9]

神堂穴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9]

神堂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脊骨疼痛[9]

現又多用神堂穴治療心臟病、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9]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

2. 運動系統疾病:背肌痙攣,肩臂疼痛

3. 其它:心絞痛肋間神經痛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斜刺0.3~0.5寸[9]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9]

斜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脹感[9]

注意:本穴體內對應心臟,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氣胸

4.9.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4.10 神堂穴的配伍

神堂內關神門,有寧心神,調心氣的作用,主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

神堂厥陰俞內關心俞,治心臟[9]

神堂尺澤肺俞,治肺臟病[9]

神堂心俞內關神門三陰交,治失眠[9]

4.11 特效按摩

用雙手拇指直接點壓神堂穴,可治咳嗽氣喘脊背強痛等:經常用按摩槌敲打神堂,可暢通氣血,調理肺、胃功能[9]

4.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肩痛腹滿、悽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鍼灸大成》:主腰背脊強急不可俯仰,灑淅寒熱胸滿氣逆上攻,時噎。

循經考穴編》:一法刺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主腰背脊強,灑淅寒熱逆氣喘噎哮嗽痰涎。

5 經穴別名·神堂

神堂經穴別名,即上星[9][9]。出《鍼灸聚英》。

穴位上星
漢語拼音Shangxing
羅馬拼音Shanghsing
美國英譯名Super Star
各國代號中國GV23
日本23
法國莫蘭特氏VG22
富耶氏
德國LG22
英國Gv23
美國Go23

上星經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0]。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鬼堂(《備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聖惠方》),神堂(《鍼灸聚英》)。屬督脈[10]。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頭形圓像天,穴居頭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上星穴主要用於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症,瘧疾熱病頭痛目痛鼻淵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嘔吐煩滿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額神經痛,面赤腫,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經衰弱等。

5.1 上星穴的別名

鬼堂(《備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聖惠方》),神堂(《鍼灸聚英》)。

5.2 出處

鍼灸甲乙經》: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

5.3 穴名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頭形圓像天,穴居頭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0]

上,指頭部。上者,升也,大也。中醫鼻通天氣,目比日月之說;穴在前頭部正中,正爲陽精所聚之處。穴居頭上,猶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10]

5.4 所屬部位

前頭[11]

5.5 上星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上星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11]

上星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1]

上星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髮際1寸[12]

上星穴在督脈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上星穴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上星穴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上星穴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5.6 上星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髮際1寸處取穴

上星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2]

正坐或仰靠位,於前髮際中點入髮際1寸處取穴;若無前髮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寸取穴[13]

5.7 上星穴位解剖

上星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額神經的分支和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13]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14]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佈[14]

布有額神經分支,額動、靜脈分支及顳淺動、靜脈分支[14]

5.8 上星穴的功效與作用

上星穴具有熄風清熱、寧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熱散風,通竅明目作用[14]

上星穴爲督脈之氣所發,瀉之可清督脈之氣,以達通竅止血、清利頭目之目的,臨牀以治療鼻衄鼻淵等鼻疾爲主。[15]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諸疾,有清腦利竅、疏通血脈之功。凡屬風熱上衝,鼻塞鼻衄風眩、目不遠視、如霧迷濛,一切上焦風熱、頭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15]

5.9 上星穴主治病

上星穴主要用於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症,瘧疾熱病頭痛目痛鼻淵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嘔吐煩滿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額神經痛,面赤腫,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經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於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症、瘧疾熱病[15]

上星穴主治頭痛目痛鼻淵鼻衄癲狂瘧疾熱病[15]

上星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淵,鼻癰,鼻衄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瘧疾癇證癲狂嘔吐煩滿[15]

上星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癲狂癇證;以及前額神經痛,鼻炎角膜炎近視[15]

眩暈頭痛目赤腫痛面赤腫,迎風流淚鼻淵鼻鼽鼻痔,鼻癰,熱病汗不出,瘧疾,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額神經痛,神經衰弱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 5~0.8寸[15][15];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5]

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15]

平刺0.5~1寸[15]

注意新生兒囟門閉合時慎用[15]

小兒前囟未閉者禁針[15]

5.10.2 灸法

可灸[15][15][15]

艾條灸5~10分鐘[15]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兒前囟未閉者禁灸[15]

5.11 上星穴的配伍

上星穴配百會合谷頭風[15]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鼻出血鼻炎[15]

上星穴配肝俞目赤目痛目癢[15]

上星百會囟會承光,有清熱利竅作用,主治鼻塞不聞香臭頭痛

上星合谷足三裏,有疏風清熱,健脾化痰作用,主治鼻淵眩暈

上星肝俞,有散風清熱,疏肝明目作用,主治目淚出,多眵。

上星風府、禾髂、風池水溝百會百勞風門,治鼻淵鼻痔[15]

上星百會神庭前頂攢竹絲竹空風池合谷,治眼目風[15]

上星風池天柱,治頭眩[15]

上星大椎,治痃瘧[15]

上星前頂百會陽穀合谷關衝崑崙俠溪,治頭風[15]

5.12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頭風,面虛腫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

鍼灸大成》: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鍼灸聚英》:以細三棱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類經圖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癲狂,當在第十次下針

普濟方》: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棱針刺頭上,以宣熱氣,忌酒面蕎麥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1.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7.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1.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1.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0.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2.
  13.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3-364.
  14. ^ [1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7.
  15.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3-36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