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陽散火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yáng sàn huǒ tāng

2 概述

昇陽散火湯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六首。

3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之昇陽散火湯

3.1 別名

柴胡升麻湯(《蘭室祕藏》卷下)。

3.2 處方

甘草二錢,防風二錢五分,炙甘草三錢,升麻葛根獨活白芍藥羌活人蔘各五錢,柴胡八錢[1]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蔘 各15克 甘草(炙)柴胡各9克 防風7.5克 甘草(生)6克

3.3 製法

上藥爲粗末[1]

3.4 功能主治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之昇陽散火湯功能昇陽散[1]。治胃虛過食生冷物,抑遏陽氣火鬱脾土而致發熱倦怠,或骨蒸勞熱,捫之烙手者[1]

昇陽散火。治血虛胃虛過食冷物,陽氣鬱遏於脾,肌膚灼熱,或骨蒸潮熱,捫之烙手。

3.5 用法用量

每服五錢,水煎[1]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大溫服,不拘時。

3.6 使用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寒涼之物。

3.7 摘錄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方

4 傷寒六書·殺車槌法》方之昇陽散火湯

4.1 組成

人蔘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1]

人蔘8分,當歸8分,芍藥8分,黃芩1錢,麥冬1錢,白朮1錢,柴胡1錢,陳皮8分,茯神8分,甘草3分。

4.2 功能主治

傷寒六書》卷三方之昇陽散火湯主治熱乘肺經,尋衣摸牀,叉手冒胸,譫語昏沉,不醒人事[1]

主治傷寒汗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所致的撮空證。症見叉手冒胸,尋衣摸牀,譫語昏沉,不醒人事。

4.3 用法用量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1]

水2鍾,加生薑3片、大棗1枚,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4.4 運用

若有痰加半夏薑汁炒);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瀉升麻、炒白朮[1]

有痰者,加薑汁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朮

4.5 臨牀應用

感冒內傷:康熙三年孟秋,餘至渝州。一老人謝彥一,年五十餘,因感冒內傷,一醫以清暑益氣湯,漫加諸熱藥發汗。一劑而雙目俱瞽,昏沉不醒。複用滾痰丸,並水下之,其人周身不熱,自下利清黑色,溏糞數十行,水谷不化,昏迷仰睡,手扯衣被,尋衣摸牀,且鄭聲喃喃不字語。請餘視之,六脈微緩,非死脈也,胃氣尚存。此乃盛暑之日,而老年內傷,汗下非宜,中氣已虛,邪熱乘於肺經,必變神昏不語。餘用昇陽散火湯,內有小柴胡湯表裏內外寒邪,又有五味異功散麥冬當歸甘芍,補中益氣和脾肺。一劑安睡,再劑蘇坐,三日連進四劑,而諸證悉愈。

5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三方之昇陽散火湯

5.1 組成

升麻葛根蔓荊子白芍藥(酒炒)、防風羌活獨活甘草半生,半炙)、人蔘各一錢,柴胡香附炒殭蠶各一錢五分,川芎六分[1]

撫芎6分,蔓荊子1錢,白芍(酒炒)1錢,防風1錢,羌活1錢,獨活1錢,甘草半生半炙)1錢,人蔘1錢,柴胡1錢5分,香附1錢5分,葛根1錢,升麻1錢,殭蠶(炒)1錢5分。

5.2 功能主治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卷六十三方之昇陽散火湯主治頰瘍(生於耳下頰車骨間之瘡瘍,始發如粟,色紅漸大如榴)失治,或過敷寒藥以致肌冷凝結,堅硬難消難潰者[1]

5.3 用法用量

生薑一片、大棗一枚,水煎,食遠服[1]

生薑1片,紅棗肉1枚,水3鍾,煎1鍾,食遠溫服

6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昇陽散火湯

6.1 組成

荊芥、焦梔、防風甘草細辛白芍、生地、當歸麥冬川芎柴胡黃芩澤瀉茯苓

6.2 功效主治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昇陽散火湯功在清相火,除浮熱滋陰血,養胎元。主治妊娠腎水虛不能制火,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兩經之火妄行於頭面及耳內外,以致卒然耳聾者。

6.3 各家論述

是方昇陽散火爲主,陽升則火自降,火降則金水二髒俱安,而耳自能司聽矣。荊、防、細、芎昇陽於上;澤、甘、梔、芩降火於下;歸、芍、麥、地養血滋陰;柴、芩和肝,使少陽之伏火得疏而邪熱不致妄行。火鬱則發之,方不專治耳聾,而善於治耳聾也。

8 白喉全生集》方之昇陽散火湯

8.1 組成

柴胡去蘆)2錢,連翹2錢,殭蠶薑汁炒)2錢,防風去蘆)2錢,桔梗3錢,鼠粘子3錢,蟬蛻7只(去頭翅足),山豆根1錢,射干1錢,薄荷1錢,荊芥1錢,人中黃1錢,皁角刺3針(煨)。

8.2 功能主治

白喉全生集》方之昇陽散火湯主治白喉初起,熱邪尚在表,白見於外關,或薄或小,淡紅微腫,略痛,聲音響亮,牙關飲食稍礙,口乾,頭悶目脹,舌苔小便微黃。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