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

生物學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學科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wù xīn lǐ shè huì yī xué

2 英文參考

BiopsychosocicaI medicine

3 註解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是一種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統一來看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醫學模式。它出現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辯證否定。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憲章中把健康定義爲“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現象”,第一次表達了這種醫學模式的基本思想。1977年美國醫學家G.L.恩格爾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在醫學界引起廣泛注意,我國於80年代初開始探討從生物醫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理論與實踐。這種新醫學模式的特點是,沿着系統論思路,把人理解爲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種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張在已有生物醫學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研究和調控,相應地發展了醫學心理學心身醫學醫學社會學社會醫學。一般認爲,中醫學就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它沒有走生物醫學的道路,幷包括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是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完備的一種醫學模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