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

生態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tài lǚ yóu

2 註解

一、生態旅遊不是什麼?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目前的許多文章著述中,曾給“生態旅遊”下過許多定義,做過多種描述,但並未達成共識。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區別它、探索它,會有助於加深我們對生態旅遊理解。因此,這裏我們討論一下生態旅遊不是什麼。

首先,生態旅遊不是大衆旅遊。從本質上說,生態旅遊不是針對大衆旅遊而提出來的。在旅遊吸引物的資源基礎、旅遊者的需求和旅遊方式等方面,生態旅遊與大衆旅遊都有巨大的差別。大衆旅遊的主要特點是旅遊者人數衆多,旅遊線路爲大家所熟悉,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旅遊經營者往往採取薄利多銷的方針。而生態旅遊則完全相反,其突出的特點是以特殊設計的產品滿足那些對生態環境有特殊興趣的旅遊者的需求,經營者以“質量”而不是人數的擴大來增加旅遊收入。

大衆旅遊是世界旅遊業的主流產品,恐怕將來也是如此,絕不會被摒棄或取代,因爲大衆旅遊有着廣闊的市場。而生態旅遊則不同,它是特種興趣旅遊,只適合於一個特殊羣體,當然這個羣體在不斷擴大。但把生態旅遊歸爲“大衆旅遊”的做法是不對的,是有害的,生態旅遊不宜再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其次,不是所有的自然旅遊都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自然旅遊,或者說是一種主要依賴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旅遊活動,是在自然旅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不是所有的自然旅遊都可以被稱作“生態旅遊”。這兩種旅遊形式都可能是以自然資源爲基礎,但自然旅遊主要是利用自然旅遊資源吸引大量的旅遊者前來休閒度假或娛樂,但生態旅遊則強調了解自然、欣賞自然、研究自然,併爲保護生態做出貢獻。例如,專業性的觀鳥活動生態旅遊,其前提是鳥類的生存環境不被破壞或受到太大干擾,而狩獵旅遊則不是生態旅遊,它只能作爲自然旅遊,儘管這兩種活動都是在某種自然環境中進行。

應當說,生態旅遊自然旅遊有着完全不同的開發方式和經營方式。有些地方對此沒有真正理解:有的在景區大興土木,建造人造景觀;有的在景區增添大型遊樂設施;有的地方開展抓野人的懸賞,把遊人大批地引入無人區,把旅遊住宿設施建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這些都是與生態旅遊的宗旨相悖的。當前最大的誤區是把生態旅遊自然旅遊混爲一談,把“到自然中去”、“返樸歸真”的旅遊說成是“生態旅遊”。

再次,生態旅遊不僅限於自然旅遊,也包括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最初僅限到自然區域的旅遊。由於人們對生態學的概念向社會生態學的概念擴展,於是,生態旅遊的概念也逐漸向包括自然和社會兩種生態環境的方向擴展。所以,現在在談論生態旅遊時,不再僅侷限於自然區域,也往往包括社會文化環境獨特的區域。雖然,這兩類資源在形態上有很大區別,但它們存在共同之處:它們都屬於人類的寶貴遺產,它們都非常有吸引力,同時它們又都比較脆弱,需要人們努力保護。因此,原來只針對自然區域發展生態旅遊的原則同樣也適應於特殊文化社會區域。

所以,爲了研究、瞭解和欣賞的目的到特定的文化、民族區域的旅遊,也應當算作生態旅遊,其關鍵也是不應當干擾當地社區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對當地社會文化、社會造成傷害和破壞。

最後,生態旅遊不是一種原則,而是一種特殊旅遊形式或產品;是實現可持續旅遊發展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全部。可持續旅遊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引申出來的旅遊業發展原則,適用於所有能夠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同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保持和諧發展的旅遊形式,生態旅遊可以作爲實現可持續旅遊發展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現在,人們在制訂旅遊規劃時強調可持續旅遊發展的概念,強調生態平衡,於是有人將生態旅遊又看作是一種規劃方法,甚至作爲旅遊業管理經營的方法,出現了生態旅遊規劃法,生態旅遊的規劃程序。按這個邏輯去推斷,世界上的所有旅遊形式都將變成“生態旅遊”。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這樣做是混淆了生態旅遊與可持續旅遊發展的概念。把生態旅遊置於一個不適當的位置或擴展到一個不適當的範圍,很可能會引起生態旅遊的概念混亂。二、生態旅遊出現的宏觀背景

綜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生態旅遊得以迅速發展的大背景有這樣三個:

1.旅遊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廣泛重視。近些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組織和機構都以各種形式向世人宣傳“旅遊業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產業”,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提出旅遊業對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1/10,併成爲世界最大的吸收就業的產業部門。旅遊業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意識到,旅遊業對目的地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是經濟的影響,而且還包括社會、文化環境甚至觀念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大力推動旅遊業發展的時候,也有人站出來公開反對旅遊業的發展,甚至把旅遊業與吸菸、吸毒等社會現象等同,並呼籲社會抵制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總之,人們對最初爲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所提出的“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業是無污染工業”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旅遊方式,以減少它對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

2.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普遍重視。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觀念。這自然也反映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遊地的環境質量,追求潔淨、清淨與安全,關心是否能夠得到最佳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人們提高了自己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開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儘量保護後代所需要的資源。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是個里程碑,《里約宣言》的影響非常深遠,各國政府對保護環境做出了承諾。今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辦的環境大會,就是對《里約宣言》10年實踐的評估

3.較爲成熟的旅遊市場對特種興趣旅遊更感興趣。在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一些收入殷實、受教育水平較高的旅遊者,不願循規蹈矩,重複別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識、追求新的體驗,崇尚自然,尋求刺激。再加上新聞媒介的宣傳,不少人將視角移向諸如生態旅遊這樣的特種旅遊活動,參加生態旅遊和開展生態旅遊成爲一種時尚

三、生態旅遊發展的模式

從世界範圍來看,生態旅遊的發展有着不同的模式。對不發達國家來說,由於工業化程度低而保存了一些旅遊資源,爲了保護脆弱的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態而不得不採取限制人數和範圍的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旅遊就成了一種被動選擇。例如,一些非洲國家爲了禁獵而開展野生動物觀賞的生態旅遊。對許多發達國家來說,高度工業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強大的經濟實力又使他們有能力主動地進行高層次的保護,從而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一般認爲,生態旅遊最初是從欠發達的國家開始的,因爲這些國家擁有開展生態旅遊的豐富而獨特的資源。其中非洲的肯尼亞和拉丁美洲的哥斯達黎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先驅。其實,肯尼亞最初搞生態旅遊是被逼出來的。肯尼亞以野生動物數量大、品種多而著稱。從20世紀初,殖民主義者就在肯尼亞開始了野蠻的狩獵活動,狩獵人員和受益者主要是白人,當地人充其量不過是充當廉價的嚮導和腳伕。1977年在肯尼亞人的強烈要求下,政府宣佈完全禁獵,1978年宣佈野生動物的獵獲物和產品交易爲非法。於是一些由此而失業的人開始開闢新的旅遊形式,提出了“請用照相機來拍攝肯尼亞”的口號。從1988年開始,旅遊業的收入成爲這個國家外匯的第一大來源,首次超過了咖啡茶葉的出口。

。哥斯達黎加是拉丁美洲開展生態旅遊頗有成效的國家。這個國家開展生態旅遊是從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出發的。爲了發展農業而砍伐森林使哥斯達黎加水土流失,土壤貧瘠。爲改變這一狀況,1970年哥斯達黎加成立了國家公園局,先後建立了34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開展對森林非破壞性的生態旅遊活動。國家對開展生態旅遊活動制定了嚴格的法規,成立專門的機構監督這些法規的執行。到80年代中期,旅遊業的外匯收入成爲這個國家外匯的最大來源,取代了傳統咖啡香蕉的地位。

也許不丹的旅遊更具有特色。不丹王國採取了一種限制規模的旅遊發展模式,從來不在國際上搞大型的促銷宣傳。不丹國王堅持GNH比GNP重要得多。所謂GNH是這位國王杜撰的,即指國民幸福總值。不丹限制入境旅遊者的總數,實行“高質量、高價格、全包價”的做法。政府對旅遊經營者制定有《工作手冊》,對旅遊者有《行爲規範》。儘管每年這個國家從旅遊業獲得的收入僅300萬美元,但足以保持旅遊業穩定發展,而對社會自然影響很小,這應當算是相當成功的。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美國是開展生態旅遊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開世界各國國家公園的先河。歐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生態旅遊也搞得有聲有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們分別制定了保證生態旅遊發展的法規、條例和規範,培養出一批從事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經營的專業機構和企業。

雖然“生態旅遊”這個詞語越來越受青睞,越來越多地見諸於報端或各種各樣的旅遊宣傳品中,但這種旅遊產品遠未到成熟期,在全球旅遊市場上它只佔一個很小的份額,或者換句話說,生態旅遊難以實現目前許多國家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國民經濟的期望值

從當前的情況看,生態旅遊的發展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對這種旅遊形式衆說紛紜,在行動上各行其是。不少人是在真心真意地爲了保護生態、改善生態環境而提倡宣傳生態旅遊,而同時,也有一些人是假借開展生態旅遊的名義,只是把生態旅遊當作了一種促銷的手段或標籤。前者,是值得鼓勵的,而後者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威脅。在強調生態旅遊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所做貢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專家不斷提醒人們,生態旅遊本身不可能拯救正在不斷消失的生態系統,有的專家還精闢地指出,“實際上,除非它(生態旅遊)經過規劃保證使環境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並使當地公衆參與,否則它確實會有損於環境和當地人民的利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